新学期开学了,我们大一班又新增了8名外来民工子女,他们都是刚从老家过来,一口的老家方言,对沟通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我班原来都是本地孩子,没有外地生,新学期插入了外地新生,第一天又不认识,同伴之间不知道怎么称呼,就直接称呼外地人。周菲小朋他老家四川,人很老实,就是午饭不肯吃,坐在他旁边的诚诚大声说:“老师:那个外地人不吃饭”。等我把菜分完,看到周菲还没去吃,我走过去,摸摸他的头说:“周菲快去吃饭呀,他摇摇头说:“我不饿,我不要吃”。我给他讲了很多道理,没办法,他还是不吃。餐后活动时,我就一个一个地把八个外地插班生给小朋友介绍了一遍,并反复地让他们互相交流,消除他们之间的陌生感,三天下来,同伴之间基本上能直呼名字。
“关注民生”、“关注民工”,是目前我们这个社会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涌入我地,他们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我地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成为了我地的新居民。于是,外地插班生也就产生了。如何接纳这些新居民以及他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纲要》明确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也来关心、参与身边的热点话题?如何让幼儿园的社会活动具有“时代感”?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日渐优越,很少能够直接观察到外来打工者的生活情况,尤其是对他们存在着排斥、看不起等心理,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如何培养孩子接纳、尊重、关心、帮助他们的情感?是我们老师应该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