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前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12月25日 15:56:58

  学前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儿童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 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前班数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学前班数学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其重要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

  一、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学前班数学普遍存在内容浅、容量少的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儿童智能发展的需要。由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增大,儿童受多种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纲要》所规定的内容是轻而 易举的事,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学习《纲要》以外的知识。例如:学前班数学课本上只有简单的5以内的组成分解 、加减法、 序数及简单的形体内容。原来半年学完的课本,现在学前班只用几个活动就学完了,而且全都能领会。这种无深度的反复教学,不但激发不了儿童的求知欲,反而阻碍了儿童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单一学前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儿童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排数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 以内的数的认识。认数活动学习"5"的组成分解的活动目标是:①认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②书写数字 "5"。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

  三、操作材料乏味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 求给儿童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 当教师给儿童发材料时,儿童就会马上产生出"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儿童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单调教师在考虑学前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儿童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儿童。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再是,忽视儿童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儿童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儿童学习"6"的加减法时, 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儿童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即1+5=6、2+4=6、3+3=6、4+2=6、5+1=6 ,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儿童创编应用题, 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三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儿童听,老师问,儿童答,老师演示,儿童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儿童的小脑袋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 造成儿童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儿童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鉴于以上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革数学教育内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扩大各年龄班的知识面,加深数学知识的难度。由浅入深 地完成教学任务,避免重复无效教学。

  (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 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2 )相邻数 :在相邻数的认知中应重视规律、方法的渗透教育,引伸到对相邻数本质的认知,延伸到100以内的相邻数;(3)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倒数认知扩大到10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并会判 断多位数的单双数,并应增设数列的认知(单序数列、双序数列);(4 )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 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