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科学活动中,当我问到黄豆可以种在哪里时,孩子们发生了争论。有的说种在沙里,有的说种在水里,有的说种在泥土里,还有的说种在木屑里。他们对各自的答案也议论纷纷:“沙里也能活吗?不可能吧。”“在水里它:不淹死才怪!”“木屑里也能长东西吗?这可没有听说过。”……我没有想蓟孩子们会有这么多疑问,于是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开始了一次“黄豆可以种在哪里”的师幼探索之旅。
猜想与记录
猜想和假设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前提之一。因此我把孩子们的疑惑再还给他们:“如果把黄豆同时种入你们所说的沙、水、土、木屑四种不同的环境中,最后哪个会生长出来呢?”围绕这个问题,孩子们开始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为此,我设计了猜想记录表,让他们用“√”“×”符号记录自己的猜想结果,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我把孩子们的猜想结果进行了统计:有98%的孩子觉得在泥土中会生长,只有2%的孩子觉得不会生长;有75%的孩子觉得在水中会生长,25%的孩子觉得不会生长;有58%的孩子觉得在沙中会生长,42%的孩子觉得不会生长;只有20%的孩子觉得在木屑中会生长,80%的孩子觉得不会生长。我把孩子们的记录表用网络图的形式展示在主题墙上,他们看着自己的记录表,还是争论不休。对于孩子们的猜想我没有进行评判,而是引导他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幼儿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这些问题常常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当问题成为幼儿关注的焦点时,教师先不作暗示和表态,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充分猜想和假设,使幼儿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愿望。)
种植与观察
验证结果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实践了。于是我们利用两天时间,收集了种植器皿、黄豆以及沙、水、土、木屑。一天午后,我带领孩子们来到了幼儿园旁的山坡上。孩子们很兴奋,马上就行动了起来。瞧,他们有的装沙,有的挖土,有的取水,有的在装本屑。当洪洪把黄豆放人土中时,还很虔诚地说:“黄豆宝宝,你的生命就要开始了,我在等你长大哦!”他的话深深地触动了围在一起的孩子们,他们纷纷说着自己的心里话:“豆宝宝快快长,我会天天来看你的。”“豆宝宝,你可要加油哦!”
孩子们都急于知道答案,回到教室后总是跟在我后面追间:“它什么时候长出来呀?”“老师你说我猜的答案会对吗?”见此情景,我想应该先安定孩子们的情绪,引导他们不急不躁,养成耐心观察的习惯。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设计了观察记录表,以种植环境的不同,分成水组、土组、沙组、木屑组展开了小组观察。几天里,孩子们不但关注着自己黄豆的生长情况,小组间还学会了交流和分享。
三天后,当孩子们发现水中的黄豆变“胖”了时,整个教室热闹起来。特别是用水种植的孩子们,觉得自己的黄豆应该是第一个长大的了,都兴奋不已。这细微的变化更激起了孩子们的观察热情,他们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了黄豆的点滴变化。
到了周五下午,我们又一起来看小黄豆。捧着自己的豆宝宝,孩子们都倍加小心,三三两两地坐在长廊的椅子上,互相观察、交流着。晟晟是个小调皮,只见他用手指使劲地在盆中掘着。“老师,快看,晟晟用手指掘黄豆了!”眼尖的乐乐叫了起来。晟晟赶忙解释:“我是想看看黄豆长了没有,怎么一点变化都没有呢?”帆帆赶紧告诉他:“这样黄豆会死的,你要耐心一点呀!”听到他们的交流,我会心地笑了。在观察中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探索知识,更学会了耐心等待。
(只有猜想而没有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幼儿是无法获得发展的。因此,我创设了相应的物质条件,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通过记录来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变化,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