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的“小草莓”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4月08日 13:59:42

  动起来的"小草莓"主要是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与活动区的材料真正的互动起来。但是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只重视了与幼儿谈论,而忽略了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地反思、观察、实践、调整及再反思的过程,使我了解了年龄小的幼儿怎样能与活动区材料真正的动起来。

  第一次材料投放:小草莓是用纸张制作的。

  第一次讨论:

  给活动区添加孩子即喜欢,又适宜的活动区材料是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这一次我把这个问题还给了孩子,引导幼儿讨论:"娃娃家我们能添点什么样的材料呢?孩子们说我们家都吃草莓,我们也想在娃娃家中添些草莓来招呼客人用。"第一次区域活动情况:

  过几天小草莓出现在娃娃家中,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小草莓,拿起它放在碗里就不管了,继续干别的事情了。看到了孩子们的表现我打算用游戏的口吻介入到游戏中,探个究竟。老师:当!当!当!幼儿:你是谁呀?教师:"我是宝宝的小姨,我给宝宝送草莓来了。"幼儿:"我们这里也有草莓,可是我们的草莓都烂了一点不好吃。"孩子们的答案让我大吃一惊。我便问:"怎么会烂了呢?"幼儿:"草莓瘪瘪的,和烂的一样。"教师:"噢!可是这个草莓的颜色红红的不像烂的呀!"孩子们根本不理会的我的话语,也不管用怎样的游戏口吻来吸引幼儿,幼儿好像对这个"烂草莓"没有任何兴趣了。这样的活动材料只是尊重了孩子的想法,并没有调动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孩子的兴趣没有被材料调动起来。

  反思:这次投放的小草莓幼儿没有关注,对这个小草莓幼儿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感兴趣,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制作小草莓时教师忽略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过程中幼儿就是拿着纸片,当然对于这个小草莓没有了兴趣,而且孩子们也说了,瘪瘪的草莓是烂的,大家不喜欢。二是、小草莓不能让孩子动起来,不会吸引幼儿。而教师只是在提供材料的时候只关注到尊重孩子们的想法、需求但确忽略小草莓是否能让孩子们真正的动起来。如果能考虑到制作材料的问题,也许孩子们对这个"小草莓"非常愿意接受。

  第二次调整的材料:

  根据以上的观察与了解,我从新制作了"小草莓"把用纸做的小草莓,变身为用红色布做的小草莓。把不能操作、瘪瘪的"小草莓"改成按扣的往里填东西,能变鼓得"小草莓"。

  第二次区域活动的情况:

  老师把这小草莓放到了娃娃家,开始继续观察孩子们对这个"小草莓"的反应。没过一会娃娃家中的"妈妈"开始关注这个"小草莓"她一边想办法把小草莓变成鼓鼓的,一边对"爸爸""宝宝"说:"快来我买了好吃的大草莓,我们一块吃吧!"显然孩子对这个新来的"小草莓"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这样的情况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孩子们很快的制作的出小草莓,接下来就是把它放到一边不闻不问了。一直到活动区结束三个小朋友再也没有理会这个新朋友。

  反思:

  此次活动中孩子虽然同样关注到"小草莓",但还是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由于有了上次投放材料失败的经验,我再次对这个小草莓进行了反思、调整。我开始注重孩子动手的操作性,同时我发现用布制作"小草莓",更容易被小班幼儿接受。可是为什么"小草莓"只吸引了孩子短短的三分钟的兴趣呢?通过分析孩子们的表现,孩子在操作制作这个"小草莓"时仅仅只用了三分钟的时间,虽然孩子们有动手操作但是这种操作方法对于小班后半学期是否过于简单呢?使幼儿很轻松的完成"小草莓"的制作。

  其次,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游戏性、情景性、操作性,可见这个小草莓并没有情景性、游戏性、仅仅有的操作性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孩子注意力、兴趣点不强的原因所在吧!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