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课题:区域活动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研名称: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常规
教研时间:九月下旬
教研对象:小一班幼儿
教研目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对材料的操作不规范,很喜欢摆弄玩具。控制力较差,喜欢随意跑动,一会儿想玩这里,一会儿又想玩那里玩。目标定位为培养幼儿自控能力及对材料的规范操作。
具体实施步骤:
1、暗示法
通过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受年龄的限制可能没办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很久,所以通过投放多种幼儿喜欢的材料在一个活动区中来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活动中,避免幼儿随意乱跑。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环境来告诉幼儿活动规则。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采取的方法是投放适量同等材料来提醒幼儿遵守该活动规则。如美术区,我们通过投放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没材料的幼儿就要去别的区玩等等。
2、提醒法
有针对地投放一些简单容易操作的材料,避免幼儿由于对材料不懂操作而随便摆弄,所以在活动游戏中要让逐步幼儿明白常规,通过观察、记录提醒幼儿在操作中存在的常规不足的地方;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常常会忘记规则从而影响了自己或别人的操作活动,在这时,我们采用提醒法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如当幼儿由于不理解规则而干扰了其他幼儿的活动时,老师就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他:"你觉得这样做好吗?""应该怎么做更好?""请你……好吗?"。而当幼儿由于不懂活动规则而无法活动时,如在角色区中,教师看到娃娃被妈妈扔在地上,就走过去抱起娃娃"呀,娃娃怎么哭了?"这种"介入式"的行为提醒,既纠正了妈妈扔娃娃现象,又丰富了游戏情节。幼儿间的提醒一般适合于同区域活动的幼儿,而且更易于被幼儿所接受。这样的交流所具有的效果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区域性活动起到一种支持的作用,并且还可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教研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巩固性的行为练习,我们班80%
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够自主的操作材料,自我控制力也得到了发展。还有20%的幼儿自我控制力较差。
采取措施:针对这20%的幼儿我们会以游戏、谈话等活动来引导,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教研课题:区域活动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研名称: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正确的对待玩具
教研时间:九月下旬
教研对象:小二班幼儿
教研目的:在区域活动中我发现班里的大多数幼儿不爱护玩具,不知道也不懂得正确使用和收拾玩具,不少幼儿甚至与别人正争抢玩具。
具体实施步骤:
一、教幼儿认识玩具,学习正确使用玩具的方法。
在教幼儿认识玩具时,我们视具体情况分别以集体或小组为单位进行。例如,让幼儿集体认识娃娃家中的娃娃,教师先神秘地告诉幼儿有一个客人来,用录音机放娃娃的笑声,激起幼儿的好奇心。然后抱出娃娃,让幼儿摸摸、看看、讲讲娃娃如何可爱、漂亮,我们应该怎样照顾它,和它一起玩。最后教师示范、幼儿练习。又如,彩色大拼图这类结构游戏所使用的玩具,集体讲解幼儿不易听清看明白,我们就在幼儿分组或自选游戏时一组一组分别教幼儿认识。教师先出示一个拼好的、深受幼儿喜爱的图形,引起幼儿玩的兴趣,再逐一讲解拼的方法,让幼儿仔细观察,最后幼儿自己拼。在纠正幼儿不正确的玩法时,我们还和幼儿共同讨论,该玩具应怎样玩才不会坏,达到教会幼儿正确使用玩具的第一步。之后,教育幼儿要合理分配,每人玩自己的一份玩具。
二、激发幼儿的情感,产生爱玩具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