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形成丰富又有独特的综合素质。而这一综合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巧一引导,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尽情的展现。笔者结合这十几年来自身的幼儿教学实际,就如何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谈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调动幼儿的感觉器官参与,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切认知离不开感觉器官,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尽量让幼儿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知各种对他来说"新鲜"的事物,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学习《热带水果营养好》--认识水果这一课时。我先让小孩子用眼睛去看五颜六色的热带水果,让他们近距离的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甚至让幼儿亲口尝一尝,就这样,幼儿形成了对水果的颜色的了解,用手去摸感觉水果的形状,用鼻子去闻与亲口尝体会出水果的味道,从而培养幼儿对琳琅满目的热带水果的热爱。幼儿对平时买回来的热带水果只是无意的感知,而现在幼儿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比较系统有意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身边的事物,通过这种方法去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索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备全感知材料,为幼儿提供探索条件。
观察是认知事物,发展思维的前提,为幼儿备全感知材料,让幼儿有观察的对象,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启迪,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去认识事物。
比如:在指导幼儿认知《纸的本领》之前,我首先准备好材料-牛皮纸、餐巾纸、毛边纸或宣纸。第一步取同样多的纸放入等量的水中,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餐巾纸吸水性最强(冠军),毛边纸吸水性较强(亚军),牛皮纸吸水性最弱(季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观察、动手体会。让幼儿通过实验形成对纸的认识,了解了纸的吸水性,探索出纸张越柔软,吸水性就越强,纸张越硬,吸水性就越弱的道理。
又如:在引导幼儿学习《认识家禽》这节课时,老师先准备鸡、鸭、鹅的图片和它们叫声的录音。播放家禽录音时,老师让学生注意听,每播放一种家禽的录音时,让幼儿模仿它们的叫声,通过叫声初步感知家禽。接着老师一一展示鸡、鸭、鹅的图片,引导幼儿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逐步形成"家禽"的概念,引导幼儿对"家禽"共同点进行总结:即有羽毛、有两只脚、会生蛋、有硬硬的嘴巴、由人工饲养等。通过了声音与图像,并应用所学的知识,作出具体的判断,幼儿就能准确地概括出"家禽"的本质特征。这节课就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启迪、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家禽"的奥秘。
三、巧设悬念,激发幼儿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著名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因此学生对学习活动有无兴趣,方法多样,各有千秋。笔者根据自己的长期实践,总结出:要巧设疑问,组织游戏,讲故事,动手制作等方法,让幼儿在轻轻松松的活动中学习有关科学技术知识,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变得有滋有味,这样幼儿就更加喜欢了解,更加热爱学习。
譬如:幼儿中班上册常识课有一个实验《神奇的磁铁》磁铁是铁的一种,它具有吸引铁和含铁的东西的性能。老师为了使幼儿知道"磁铁能隔着东西或直接吸引铁和含有铁的东西。"我们在活动前精心设计了三种教具:(1)把一个乒乓球打开,装进一个铁制小物体后,再封好;(2)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盒内的斜面上粘上一块小磁铁;(3)准备一个水盆和小纸船,并在船上别上回形针。活动时,教师把这三样教具一一展示给小孩子看,然后再提问,如果将乒乓球放在三角形纸盒的斜面上,它会滚下来吗?幼儿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马上作出判断:"会,一定会滚下来!"可是,当我们演示这一实验时,幼儿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乒乓球竟停在斜面上,并没有随老师的手松开而滚下来。这时,幼儿感到很神奇,继而又会提出种种猜想,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老师这时要点明这就是磁铁具有神奇的本领-能隔着东西吸引铁或含铁的东西。老师再做另一个实验,把刚才别有回形针的纸船放在有水的水盆中时是静静的,这时让幼儿拿着一块磁铁慢慢地靠近小船时,小船竟神奇地朝着这块磁铁行驶过来。这样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亲手实践,加深了对磁铁具有吸引铁或铁制品的这一特性的了解,同时幼儿在愉悦的活动中学到了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