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开展托班美术活动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9月16日 10:54:05

  美术活动是幼儿通过操作美术材料表达自我认知与情绪情感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幼儿园教学活动必修的课程之一。可是托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老师往往精心准备了一大通,结果幼儿们不是对所画的内容不感兴趣,就是没有坚持性,两三分钟就说画好了,有的还干脆说:“老师,我不会画!”可见如何在托班开展好美术活动,让幼儿喜欢参与美术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本学期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点、兴趣点、个性点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整合》的课题研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托班美术教学的效率,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在幼儿求知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托班幼儿由于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我就通过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选择了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幼儿情绪、情感的情境,将幼儿引入情境之中,激发他们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这样不仅使幼儿欣赏审美对象的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对审美对象有了更深入的情感体验,从而生发出参与绘画创造的兴趣,并伴随着对创造对象的情感完成作品。如在开展美术活动“兔妈妈家的篱笆”时,我利用网上资源下载了大灰狼和小兔子、兔妈妈的动物形象以及小兔、大灰狼、篱笆出场时不同的音效制作成一个故事课件,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故事情节传递给幼儿,把引导幼儿观察“篱笆”是怎样?这一关键教学环节,变成了又听故事又观察的形式,使幼儿变被动观察为主动观察,激发孩子学习画篱笆的欲望,接着演示兔妈妈制作篱笆的动态过程,等篱笆做好后,孩子们都忍不住拍起手,感觉到了兔妈妈做了篱笆后,大灰狼再也危险不到了小兔了,这时孩子们完全被课件中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学习画篱笆的欲望也被激发了。可见,教师情景化的讲解语言,不仅能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而且能为幼儿快乐、大胆地参与活动,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巧用信息技术解决活动重难点托班幼儿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对于抽象的概念往往不易理解,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把幼儿不易理解的重难点部分或定格放大、扩大细部或放慢演示,将抽象的内容制作成形象具体的画面,化难为易,便于幼儿理解。如在开展美术活动“兔妈妈家篱笆”,其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幼儿了解篱笆的绘画方法,若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幼儿肯定不能理解其绘画方法。因此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将篱笆的绘画过程分开演示:先画一条长的横线,接着再画一条一条短的竖线,然后再定格演示长的横线和短的竖线从哪头画到哪头,给孩子一个清晰的绘画过程,这样篱笆的重点突出了,难点也一一化解了。

  另外在开展绘画活动《小刷子》中,我就把小刷子蘸颜料、刷颜料等动作过程制作成课件,并通过儿歌的讲解,帮助孩子掌握拿小刷子、用小刷子刷东西的要领,然后再请孩子练习,通过这样的演示,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用小刷子刷图案的要领,当孩子手拿刷子从左往右刷时,看到事先画好在白纸的上的图案一个跳跃在眼前时,都高兴地向老师介绍自己变出了小老虎、小白兔、小松鼠等,不仅目的达到了,而且活动效果也不错。

  三、巧用信息技术演绎情境,增强幼儿创作绘画的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但幼儿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据观察、感觉到的信息形象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然后进行联想、加工、改造而成的,托班幼儿在这方面就比较缺乏,所以在有的美术活动中,为提高幼儿的表现力,我就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来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孩子们会把自己那丰富的想象力和急待表现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如在印章画《美丽的雪花》中,孩子们虽对雪花有一定的认知,但要孩子印章出雪花飘落的情境是有些困难的,于是我就从网上下栽了下雪的情境,组织幼儿欣赏,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屏幕上出现了雪花落在草地上、雪花落在房顶上、雪花落在树枝上,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观赏着,由于有了感性的认识,孩子们在印章时想象着雪花还会落在汽车、小花、衣服、头发、身上等等,整个活动中孩子都在开心地表现出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景。

  又如粘贴画《宝宝的脸》,要求孩子们在粘贴中了解五官的位置,虽然每个孩子都知道脸上长着什么?但是要把五官贴在相应的位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了这一问题,把宝宝五官的位置一一展现于他们的眼前,当五官贴错了,课件中还响起了“贴错了”的声音,既富有情趣,又丰富了孩子们操作的经验。

  四、巧用信息技术总结讲评,提高质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往往是因为得到成人的认可而学习,所以托班幼儿画完后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而总结讲评就顺应了幼儿这一心理需求:是幼儿开始欣赏自己和同伴作品的过程,是幼儿表达自己作品的故事、倾听同伴作品故事的过程,更是幼儿感受被他人欣赏的自豪和自信的过程。因此每当孩子完成作品后,我都会将孩子的作品直接投影到电视机上,引导幼儿说说讲讲欣赏作品中的美。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欣赏自己还是同伴的作品,幼儿都会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在自我欣赏中发现自己作品的美,获得信心和成就感;在欣赏同伴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同伴作品的美,从同伴的作品中学习新的经验。让幼儿相互欣赏美术作品,可以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热爱之情。当然在倾听幼儿作品的故事中,我们也要运用情境性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作品,每幅作品都尽量用孩子的思维找到一个理由,这样孩子们就会感到自己的思想被重视,为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如在美术活动中当发现孩子把苹果涂成黑色时,我就问她:“为什么?”孩子就会回答:“这个苹果有毒”;又如在“秋天”主题活动中涂色叶子时,小朋友都用红、黄、绿色来画叶子,但也有个别小朋友把树叶画成黑色的、灰色的……,他们却解释说“这些叶子枯了”,他想涂画凋谢的叶子,了解了幼儿的想法后,我就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并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然后再针对典型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由于扩大了可见度,大家都能清晰地看到彼此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比较,从而也能接受老师的建议,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