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调查得知,很多小朋友都不喜欢黑夜,因为黑夜比较恐怖,会做噩梦。通过这个小调查,蒋老师唤起了孩子们对黑夜的已有经验,吸引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注意力。由此,蒋老师引入绘本故事的讲述。
2.故事欣赏。趣味体验蒋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己看绘本,目的是让孩子们先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呈现ppt,一页一页地讲述故事。欣赏完故事前半段,蒋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地方能找到黑暗?”引发了孩子们无限的思考和遐想。讨论过后。蒋老师继续跟小朋友欣赏故事后半段,感受故事的神奇和趣味。整个故事欣赏完之后,蒋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理解式的提问:“听完故事,你们有哪些感受?你喜欢故事的哪一段?”根据孩子们的回答,蒋老师翻开绘本,与孩子们交流故事经验。
3.故事延伸,拓展经验在孩子们理解了绘本故事之后,蒋老师帮助孩子们提升知识经验:“白天黑夜对我们都是必需的,如果没有了黑夜,很多小动物比如猫头鹰就无法生存了。小朋友不要害怕黑暗,要勇敢面对黑暗。”
最后,蒋老师用一个启发式的提问“有什么办法让自己不害怕黑暗?”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
“睡觉前想一些快乐的事情就不害怕了。”
“开一盏淡淡的灯。”
“睡觉前想想爸爸妈妈。”
“抱着洋娃娃睡觉就不害怕了。”
蒋老师将绘本阅读与设计不同目的和层次的问题穿插进行,以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思考。绘本讲述前,提出问题“你喜欢白天还是黑夜?”唤起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绘本讲述完,提出问题“球球为什么哭了?”“不要黑暗好不好?”引导孩子们理解和思考绘本。最后,提出鼓励性问题“敢不敢一个人睡觉?”“怎样就不怕黑暗了?”鼓励孩子们要勇敢面对黑暗。蒋老师充分挖掘了绘本的潜在价值,使孩子们不仅读懂了绘本故事,更是理解了绘本所要传达的道理。正像蒋老师所言:“好的绘本要注重对孩子心灵的熏陶,审美的培养。”
【画龙点睛】通过两位老师的现场授课,我们认识到绘本教学必须要关注的三个要素:故事情节、画面和儿童。教师必须事先挖掘绘本故事的内涵,结合故事的发展脉络,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用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适时引导他们思考。同时,绘本教学,还要关注一个“绘”字,即抓住绘本的视觉元素,在讲述精彩故事的同时引导儿童仔细观察故事画面。一方面可以帮助儿童在听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另一方面可以借图片内容进一步烘托故事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