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者和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但事实却是,我们用一味的强制灌输、简单的"告诉"和机械重复的训练,伤害了他们自由和探索的天性,破坏了"儿童"的本义。
不过。我们正在改变,改变自己。改变教育,因而改变了立场。有这样一个案例:冬天,小朋友发现放在手里的冰块化了,他们比试着,并讨论着:为什么会化?怎样才使冰化得快一些?老师引导他们分别用微波炉、带盖子的胶卷盒做实验,实验后.小朋友知道了冰的融化与温度有关系。然后,有的小朋友发现水变成冰"长个子"了.于是老师引导他们在有刻度的瓶子、画上线的杯子、盒子里做实验,知道"长个子"的冰是水变成的。水变成冰体积就会变大。小朋友就想,瓶口加上盖子还会不会"长个子"呢?会不会向下"长个子"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实验的结果是带盖子的瓶盖被顶歪了。杯子盒子变形了,小朋友们说,水变成冰的力量真大呀!②在这个案例里.儿童的天性和探索者的精神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保护,也得到发展:知识应"活"在儿童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此类的案例不断增加.我们的立场和教育也随之不断改变。
3.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它至少包括了三层意思:一是说儿童还没有成熟。因为未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有缺点、有错误是正常的;正因为还没有成熟,所以存有巨大的潜能,教育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让他们在成熟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又积蓄新的能量。二是说儿童还没有确定。儿童的一切都有待重新发现,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其间.教师对儿童的评判需要谨慎,有时甚至需要耐心等待。三是说儿童还没有完成。"完成"是个过程。教师要学会在儿童不同的阶段,促使儿童一步步逼近目标.又在他们面前树起新的目标。所以,马克思.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看待可能性。就一定要向可能性敞开。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寻找种种可能性。因为是可能性,所以"不应用发现现成的东西的方式来使之成为问题"③。而应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透过儿童的"现实性"去发现可能性。因此.儿童的可能性就是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儿童正是用"可能性"来暗示、启迪教育,来挑战、改变教育。
4.儿童发展的密码--童心童心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着可能性,可能性隐藏在童心中.寻找可能性首先要呵护童心。我们可以这么说: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当然也应是教育的密码。
首先。童心意昧着创造性。一年级的小朋友写过一首诗《梦中》:"梦中,/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让它散散步://梦中,我把小屁股钻出来,/让它乘乘凉。//梦中,/我一个喷嚏./吓得妈妈跳了起来,/惊醒了,看着我的睡相,/妈妈心疼得/把我的小手、'小脚、小屁股/一个一个藏进暖融融的被窝/于是,香甜的梦又开始了……"充满童趣,充满想象力。想象力对儿童来说比什么都宝贵。可见,创造力是童心不灭。成人的创造性是儿童品性的延续。我们永葆童心,就会永葆创造性。
其次。童心意味着独特的思维。李肇星在《儿子三岁》中说,儿子常常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比如,"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噢,因为它只有一条腿。我有两条腿,太好了。"又比如,"大海为什么不停地喊呢?""有的浪跑得太远,大海叫他们回来。…'为什么许多字不认识呢?""它们没告诉我它们的名字。"……儿童总是以他的眼睛看世界,他们有他们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解释方式和表达方式。读了这些自问自答,笑声总是从心里响起,在笑过后我们想到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独特往往意味着创新的开始。童心啊,你总是把我们导引到一个新的视域、一个新的高度;教育啊,如果轻慢了、忽略了、挤压了童心,那绝对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
5.童年永远是一个深刻的话题当下的环境对儿童提出了种种严峻的挑战。一是享受式、娱乐化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引导儿童追求快乐和幸福.但不能追求生活的享受.不能让娱乐化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更不能代替教育.否则会"娱乐至死"。二是虚拟世界中的陷阱。虚拟世界能让儿童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但是虚拟世界存有很多诱惑。布有很多陷阱。低劣、恶俗的东西会慢慢侵蚀儿童的心灵.消蚀高尚和圣洁的情感。儿童必须靠教育增强自己的识别和抵制能力。三是家庭环境的变化。离异家庭、单亲家庭以及各种"问题家庭"的增多.儿童心理悄然发生变化,产生心理缺陷与障碍.亲情的淡漠导致情感的偏狭甚至异化。四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发生猛烈碰撞.核心价值观被遮蔽被模糊。在鼓励学生尊重、吸纳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如何澄清、辨别和选择: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如何让他们学会倾听等等,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