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9月18日 09:38:25

  所以,教师对儿童的引领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儿童是一块璞玉,如果放任他们按照自己无指导的自发性去发展,那么,"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东西,只会是粗糙的东西。"④儿童立场。决不是对儿童的迁就和放任。严格要求是另一种爱的方式和形式。"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并未过时。儿童立场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儿童立场上的教师:长大的儿童儿童与成人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常常发生冲突。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他压垮"。这种描述和比喻并不夸张.儿童立场始终向教师发出最为严峻的问题:教师,你该是谁?你该怎么办?

  着名的特级教师李吉林作了最为简洁和鲜明的回答:我,一个长大的儿童。李吉林的回答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又具有西方的伦理价值。我国古代老子早就说过。圣人的精神状态往往回于婴孩;蒙台梭利也作了"作为教师的儿童"的判断。"长大的儿童"的含义,马克思作了深刻精辟的解释:"成人不能变成儿童.否则他就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难道不使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在更高的程度上使儿童的纯朴的本质再现吗?""长大的儿童"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再现儿童的本质,其旨意是更好地理解儿童、发现儿童,其目的是在更好地开发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此外,"长大的儿童"是提醒我们,教师要与儿童共同成长,随着儿童一起"长大".与儿童分享"长大"的快乐。可以说,"长大的儿童"是对教师在儿童立场上角色、作用最形象最生动最准确的定位。

  有一个案例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斯紫辉是儿童教育家斯霞的堂姐。她是一位小学数学教师,但她每星期要给学生上一堂故事课。故事的内容来自《爱的教育》。学期结束,斯老师专门召开命名主题班会,用书中的人物来命名班上的同学。于是就有了勤劳的"裘里亚"、正直的"卡隆"、勇敢的"马尔柯"……班上一位插班生蒋风一直期待老师对自己的命名。然而,没有。蒋风咬紧牙关才没使那滴男儿泪落下来。

  在准备离开教室时余光一扫,斯老师发现了自己的疏忽:"蒋风.你跟我来。"在宿舍里,斯老师诚恳地检查自己:"老师太粗心了。我怎么把你给忘了呢?其实,你比裘里亚更勤劳,比卡隆更正直,比马尔柯更勇敢。这样吧.老师把自己最心爱的书,这本《爱的教育》送给你,弥补老师的过失吧。"说着,掏出笔在扉页上题写了一行字:"不要怕做平凡的人,但要永远记住.让自己那颗平凡的心,随时闪现出不平凡的光彩来。"从此,这本书和题词一直伴着蒋风走上了儿童文学的研究之路,成为我国着名的儿童文学理论家。

  之所以这么完整地叙述这一故事,是因为它启迪了我对"长大的儿童"的理解。其一,教师首先要变成孩子。但是要当孩子。必须使自己往后退一步,即回到孩子时代去,和孩子一起想、一起玩、一起学,这样,你才可能走进儿童。一位数学老师竟然每周一节故事课,因为她知道孩子最爱听故事:在离开教室一刹那,她在余光里发现了学生的期待与委屈,富有童心的人才可能如此敏感。其二,教师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喜欢故事中的人物,于是用来命名班上的学生。这样,书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走到了一起,而此时的教师也成了儿童,三个"儿童"有了一次美丽的约会。从深层意义上说,教师的一生都是一种邀请,邀请教室里的儿童.邀请课程中的儿童,也在邀请自己的加入。这种孩子喜欢的方式,是一种爱的方式。其三,教师变成儿童,是为了引领儿童。勤劳、正直、勇敢等品质的培养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老师不能让故事走向庸俗,而应引领儿童走向崇高,在儿童的心里筑起一块高地,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让儿童寻找到价值思想和朴实的辩证。

  "长大的儿童"是一种教师智慧的别解,实质上是一种大智慧,而大智常常与大爱相伴相生。

  教育应当有大爱。教师爱应当具有母爱的品质与特点,但又必须超越母爱。教师爱的基本内涵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教师施爱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育人是教师施爱的根本目的和终极价值。因此,教师爱更讲方向性.这种爱的方向直指个人的成长与民族未来的结合;教师爱更讲科学性和规律性,循序渐进,克服浮躁与功利,追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注重动机、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教师爱更讲公平,面向所有学生,尤其关爱"后进生",而且尽可能体现公平,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温暖:教师爱具有非情境性,情境改变的只能是爱的方式,而不会改变爱的品质,因而教师爱更具稳定性。这就是教师爱,这就是大爱。一个充满大爱的教师站在儿童立场上一定是优秀的"长大的儿童"。

  教师应当有大智慧。教师智慧是关于教书育人的智慧。首先教师智慧具有道德感。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上,让学生真正像人、真正像孩子那样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其次,教师智慧的载体是能力,面对各种教育现象,教师能及时调整教育的对策和行为:第三,教师智慧要妥善处理好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消解知识对智慧的纠缠。使智慧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完成"转识成智"的任务.让知识成为力量,让智慧把学生引向自由:最为重要的是把创造作为智慧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是教师智慧,这就是大智慧。一个具有大智慧的教师才能在儿童立场上挥洒自如。具有鲜明的风格。充满魅力。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