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园应该有音乐的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技能,需引导幼儿在艺术的环境中,有兴趣地与环境发生互动,充分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表现的能力。这对我触动很大,启发更大。是的,每个孩子都热爱音乐,在教学中我发现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非常重要,让他们每天都能接触音乐,生活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能使每个孩子的音乐潜能都得到惊人的发挥。达尔文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期间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对学习是很重要的,幼儿对音乐有兴趣,这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的心理因素。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呢?
一、针对不同风格的歌曲,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我运用了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如中班音乐活动《走路》,我通过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使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又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我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再配上“电话”这一道具,幼儿便能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了此种歌唱方法。
二、通过创设“欣赏天地”,诱发幼儿倾听音乐的兴趣。
幼儿虽然年龄小,接受能力却很强,可以说,每个幼儿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因此,我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欣赏天地”,尽量让他们多接触音乐。通过多种渠道,如老师的演奏和演唱、录音机磁带、VCD、网络等让孩子欣赏、倾听悠扬的歌曲和优美的旋律,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结合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把他们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中,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同时,我还恰当利用一些空余的时间,如每天早晨孩子们陆续来园时、盥洗时、餐前倾听环节、进餐时、午睡前、午睡后穿衣时等播放音乐,使孩子们的周围充满音乐,让他们生活在音乐中,从中诱发他们倾听音乐的兴趣。如早晨孩子来园时,我经常播放一些悦耳动听的幼儿歌曲,当他们听到《小鼓响咚咚》这首歌时,听着听着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小鼓敲击对话,使他们对歌曲渐渐产生了兴趣,并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听、去想、去感受歌曲中愉快高兴的情绪。长此以往,幼儿倾听兴趣逐渐高涨,只要一有空,他们就会来到“欣赏天地”欣赏音乐,并把流进心里的音乐释放出来。孩子们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熟悉音乐,从而喜欢音乐、体会音乐,音乐的种子埋在了他们的心里,使他们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一有音乐,都会侧耳倾听,自得其乐。
三、设计适当的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
1.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我经常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突出了音乐活动的特点,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还间接传授了知识。
2.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这对进行歌曲的打击乐发挥较大的作用。如在打击乐活动《瑶族舞曲》中主要节奏型是X XX,变化节奏是XX XX,结束句的加强节奏为XX,我就分别编拍腿、拍肩和碰手指的动作,以拍手代表共同演奏的节奏。
3.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在小班音乐活动中我结合了有鲜明形象的动物歌曲,通过手势形象地模仿出各种动物姿态,这样做能很好地把幼儿的情绪激发起来。特别在指挥分合唱和打击乐时,通过手势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及歌曲的内涵。因此,简明的手势能启迪、激发孩子的情感,使其节奏统一、速度统一,从而引起师幼间的情感共鸣。
4.体态语。体态语通过老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孩子,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如在欣赏歌曲《狮王进行曲》时,老师明亮有神的目光和神采飞扬的姿态能很快地感染幼儿,使他们充分感受狮王的神态;《摇篮曲》则较为柔和舒缓,需用亲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来教唱,很快便能把幼儿的情感带入如诗如画般温柔的意境中去;又如唱《大公鸡》《郊游》等轻快活泼的歌曲时,老师用充满稚气天真的笑脸和眼神,就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情感,使他们的情感和老师的相融合,这样,孩子们就能有表情地去唱歌,并能随着音乐节奏进行律动表演,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充满魅力的墙饰天地中,激发幼儿学唱歌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