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宜"吓"
现象及分析:对整天两眼泪汪汪、自言自语"我想回家,我要妈妈"的孩子,有的教师一时无计可施,便常常这样恐吓孩子:"再哭,爸爸妈妈不来接你了。""再哭,把你一个人锁到那个屋子里去。"这种恐吓或许一时也能奏效,但没有长效,而且会导致孩子第二天不愿意来幼儿园,并可能使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教师怀有畏惧感和不信任感,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做法1:孩子哭闹时,教师要始终在一旁细心照料,可直呼孩子的小名,摸摸他的小脑袋、拉拉他的小手、抱抱他、与他说说悄悄话等,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陌生环境,让他感到教师、同伴是可亲和可信赖的。随着相互间距离的拉近,孩子会逐渐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做法2:教师应和颜悦色的加以劝导。孩子反复念叨,表明他很焦虑,教师如能给予他一个肯定的信息,如爸爸妈妈下午几点回来接他,孩子会逐渐平静下来。
做法3:孩子年龄越小,情绪越容易相互影响,因而入园当天会出现"这边唱罢那边登场"的现象。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采用暂时隔离法,即暂时将哭闹严重的孩子带离活动室,待其情绪稍微平静后再让其跟小朋友一起玩。
做法4:给予孩子细心地照顾。许多孩子哭闹是因为生活中碰到了困难,如进餐、入厕、穿衣服等。生活自理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当需要自己完成有难度的任务时,他们就特别想念亲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孩子。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细致入微的照顾。
4、不宜"急"
现象及分析:刚入园的孩子没有关于一日生活的规则意识。有些教师急于建立常规,第一天就定规矩:固定座位、排队洗手、参加集体活动等。其实教师不必着急,如可让孩子自己选择椅子坐。否则,孩子刚接触新环境就要接受规矩,肯定会加重焦虑感。
做法1:给孩子适度的自由。对表现特殊的孩子,不妨让他有个适应的过程。例如,允许孩子不参加集体活动,允许孩子抱着自己的毛绒玩具玩。然后逐渐通过游戏、讲故事、谈话等方式让他们慢慢建立规则意识。同时,教师要利用鼓励、同伴影响等手段吸引孩子从观望到参与,慢慢融入集体生活。
做法2:对拒绝吃饭的孩子可以少吃一些,下午可多准备一些点心;对拒绝午睡的孩子,可以让他先坐在床边,为他轻声细语的讲故事,待他疲倦时再让他躺下睡觉。
做法3:对有些相对散漫的孩子,应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如他喜欢玩什么就让他玩什么,他喜欢和谁做朋友就让他和谁做朋友,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孩子一旦受表扬,会很高兴,也会由此接受教师的要求,逐渐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结语:
新生入园哭闹、不安,这都是正常现象。幼师们要做好安抚工作,安排有趣的游戏活动,并争取家园合作,以缩短新生入园不适应期,让幼儿园的的工作早日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