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是课程实施的灵魂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11月08日 21:22:35

  教育是否能够真实地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不在于使用何种课程模式,而是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无论在何种模式中,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优秀教师的教育行为都有高度的一致性,美国曾有一研究表明,幼教机构中好与差的教师其明显不同有八处:

  (1)是否在课程中考虑到培养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信心;

  (2)是否善于互动、课程中能针对幼儿的需求来设计;

  (3)是否在计划和安排上有弹性;

  (4)是否在处理幼儿问题时有自然良好的判断;

  (5)对幼儿思维过程感兴趣的程度是否高于要求反应的准确性;

  (6)是否能个别观察和与幼儿个别互致力;

  (7)是否培养幼儿彼此互动的能力;

  (8)是否能协助幼儿对活动进行反思。

  而其中最明显的是教师对幼儿深入准确的个别观察能力、与幼儿个别互动的能力。不难看到,要克服目标模式弊端,要驾驭过程模式的运作,关键的关键是依赖这些素质。在现在幼儿园中,优秀的教师之所以并未陷入到教师中心、儿童被动的状态里去,正是在于他们以坚定的教育信念、良好的专业素质克服了许多外部条件限制,"心怀教育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接纳幼儿新目标",有意无意地融合多种课程模式,将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巧妙地变成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按《规程》的要求"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与此相应的专业能力的话,即使采用过程模式也难免不照葫芦画瓢,未必能把握其本质的理念和精神,"生成"课程说不定会变为"放牛"课程,因为"儿童学习过程中自由发挥的程度是由教师的媒介作用的质量所决定的"。

  同时还应当看到,每一个教师都会对教育目标最终是否能够在幼儿园实现起重要的影响作用,"真实的教育目的存在于千百万教育行为之中"。(《教育原理》,陈桂生,人教社1996)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一定要在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上下工夫,寄希望于一种什么模式来根本解决问题是不实际的

  课程目标是不可缺少的

  目标模式由于过分强调目标导向而造成教师中心、教案中心,忽视幼儿兴趣、需要,压抑幼儿主体性,从而,使课程变成了一个忽视过程的、从固定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固定目标去的封闭系统。那么,是不是错在课程有目标或课程受到教育目标的制约呢?如前所述,教育是有目标的,课程要把教育目标变为现实的桥梁。因此,任何课程模式也必然是有目标的,只不过目标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与在教育过程之前规定明确细致的目标相比,过程模式的目标由于是生成式的,则更多地表现为教育过程中各阶段的方向或教育情景的产物,其对于课程的价值也"在于它们的挑战性,而不在于它们的终极状态"。(《课程理论》,P86)这样教师的注意力便不集中在固定目标的达成上,而"集中在教育过程与目的之间逻辑一致的程度上。"(《课程理论》,P82)如斯腾豪斯的"人文学科课程","就把课程计划的一般目的确定为:加深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情景及其引起的有争议的价值问题。"在这一目标下,他设计了若干原则去保证过程与目标的逻辑一致,如"应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讲述研究有争议的问题";"主要方法应是讨论,而不是谋求达成一致的意见"(《课程理论》,P184)等等;瑞吉欧学前课程的创始人马拉古兹也清楚地勾画出其课程的目标:"落实儿童权利";"有利于儿童经常连续不断的与他人及其他文化的区别和事例的过程,而形成创造性的智慧,使儿童有机会透过自由的学习方式而获得个人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对事物的敏感度";"让创造力、知识和求知欲能永远伴随在孩子发展的旅程中",等等。(《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他们通过把目标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中,从而使生动灵活、充满变化的儿童活动始终沿着理想的大方向发展。美国幼教专家卡络、科贝尔在《生成课程》一书的前言中很精辟地谈到:"生成课程"这个词汇的每个词都是很重要的。"生成",就是强调课程计划必须是从孩子和成人的生活中,特别是从孩子自身的兴趣中生长出来,它提醒我们孩子的自发性需要一个他们能够自由游戏和学习的空间;而"课程"则表明教师的存在,计划的存在。自发性和计划性,这是生成课程的两个侧面。显然,任何一个侧面的缺失都会损害儿童,损害教育,损害课程本身

  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是幼儿园教育的终极目标

  幼儿园教育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如果认为"幼儿园教育就是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再有什么目标,就把幼儿框死了"的话,那就片面了。

  首先,从教育的宏观角度来看,幼儿的兴趣、需要只是目标的三个来源之一,社会的要求也是目标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如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样,教育目标要摆脱社会的制约也是不可能的。忽视目标中的任何一方都会破坏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可行性、科学性。因此,不能说幼儿园教育只是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当然,仅仅强调社会一方也不可能得以预期的满足。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犯过很多错误,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性质和规律,违反教育的科学规律,教训是深刻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育可以完全不考虑社会的需求,仅仅追随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实际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也不是超社会的)。认清社会的需要,把幼儿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对幼儿园教育来说是一个事关方向性的重要问题。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