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是课程实施的灵魂(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11月08日 21:22:35

  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会不会影响对幼儿兴趣、需要的重视呢?应该说,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表明,教育目标完全可以在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但是必须看到,在不同历史阶段,因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教育须适应社会需求和满足儿童个体需求上不一定是平衡均等的,二者的侧重会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当巩固政权是社会的中心任务时,如社会动荡时期或战争时期,教育目标会明显侧重于社会政治的需求,而难以顾及儿童的理想发展;当经济建设是社会的中心任务时,教育目标会侧重于"人力"生产以体现教育的经济价值,而个体发展目标,如儿童的天赋潜能的开发、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等被包含在为社会培养"人力"的目标中而加以体现;

  当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科学文化水平高度发展,社会民主化程度达到相当高度时,教育目标中的社会需求会趋于隐蔽、间接,儿童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才会变得鲜明突出,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现实出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的社会实际需求无疑地将决定和影响一代年轻人的个体发展方向,幼儿园教育应当在这样的宏观定位中引导每个幼儿的发展,而不应完全脱离社会现实来抽象地谈幼儿的个体需要(尽管它们并不矛盾),尤其在今天社会发展呼唤着人的创新精神和主体意识的时代。 从微观层面来看,在幼儿园课程的具体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个体态度的重要成分,作为其学习的内部动机的重要成分,则是教育必须首先考虑的。因为课程在这一下位层次上已经具体化,而不像在上位层次中,个体的发展被包含在了教育与社会的协调中。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已经成为课程的中心指向,这不仅因为幼儿的兴趣能有利于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这是过去目标模式中重视兴趣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更重要的是,这是对幼儿人格、权利的尊重,对幼儿主体性、个性的尊重。兴趣和需要的发展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其现实发展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忽视幼儿兴趣和需要的教育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任何发展性教育都是建立在高度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的基础上的。

  但是,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本身并不是幼儿园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只是实现终极目标所必需的。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获得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仅仅限于他们兴趣、需要的满足。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幼儿的兴趣和学习是互为因果的,不应视兴趣为活动的绝对的先决条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P296)这即是说,教育不仅要激活幼儿原有的兴趣,也要不断培养新的兴趣,因为幼儿毕竟不可能认识到所有适合他发展的有价值的东西。在有些情况下,有效的教育能以富有吸引力的成果让幼儿尝到甜头,从而产生对新对象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之后来促进进一步的学习。因此,扩展、引导幼儿兴趣的发展同样是重要的,一味地等待幼儿的兴趣产生是消极的。 实践证明,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让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与幼儿兴趣、需要的满足比较好地统一起来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努力提高教育的个性化水平。具体地说,就是确保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多样性、选择性,确保幼儿地课程中的自由活动,特别是自由游戏,幼儿园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师这里,则如蒙台梭利所说的那样,要指导幼儿,却又不让他们过多地感到教师的存在。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育目标将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而得到实现。当幼儿在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按自己的意志判断、决定的时候,在获得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的时候,在自由地游戏、表达、想像、创造的时候,课程就在实施,课程的目标就在这一过程中变为现实。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