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是幼儿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接受语言刺激十分敏感的时期。小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不足决定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相对较强,以致形成了词语贫乏,语音不准,句子不完整的特点。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了解此年龄段幼儿语言的一般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因此,培养小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幼儿良好的智力发展,是我们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那么,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一、 利用晨间交谈,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每天的晨间谈话是幼儿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时机。我们小小班的孩子还不太会说话,再加上环境的变化、怕生等等,导致有些孩子沉默寡言。我从孩子熟悉的生活中找话题,每天与孩子交流,抱一抱孩子,鼓励孩子开口说,从最简单的互相问好及与家长道别的礼貌用语开始,到师生之间互相的谈话交流。如"今天是谁送你来幼儿园的呢?""是妈妈送我来的"。"你喜欢上幼儿园吗"?"喜欢"、"为什么呢"?……这样的师生之间的谈话交流,话题内容丰富多样,也更能针对幼儿不同的语言发展水平进行因材施教,让幼儿在看似不经意实则很用心的师生谈话互动交流中,既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的亲切、关爱,又培养了幼儿爱说话、会说话,促进其语言尤其是日常口语的进一步发展。
二、结合一日生活环节,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陶行知先生教导我们:从生活教育观点来说,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小小班幼儿年龄小,所以,进餐、入厕等生活环节的教育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他们的活动形式应以个别、小组为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活动渗透语言教育。
如:在早晨吃点心的时候,教师可以渗透礼貌教育。当老师将豆浆递给宝宝的时候,可以鼓励宝宝说"谢谢",而教师应回以"不用谢"。几次下来,不用老师提醒,宝宝们都会主动地对端豆浆、饼干、饭菜过来的老师或嬷嬷说"谢谢"了。还可以念念儿歌《饼干圆圆》,"饼干圆圆,圆圆饼干,啊呜一口,变成月亮,啊呜一口,饼干吃完。"洗手的时候,由于人多,我们常常会采用分组洗手的方式,一位老师在厕所帮助宝宝洗手,一边洗手一边和宝宝一起念洗手的儿歌,"小手不洗,脏脏脏!宝宝不拿糖。小手洗洗,香!香!香!宝宝来拿糖。这样,既保证了洗手环节的有序性,又自然而然地在其中渗透了语言教育。漱口时可以念儿歌,"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上嘴,咕噜咕噜吐出水。"如收玩具时念儿歌"玩具玩具我爱你,天天喝你做游戏,轻轻拿,轻轻放,脏了给你洗一洗。"同样,在入厕、午睡、进餐等一日活动的各个生活环节中,教师都可以自然而然地渗透语言教育。坚持这样做,既保证了这些生活环节的有序、有趣,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如:午睡起床时,逸逸正在自己穿鞋子,可是那双鞋子比较难穿,穿了好一会儿也没穿上,逸逸看了看老师,想让老师帮忙。老师假装没有看到,继续帮其他宝宝穿衣服。逸逸生气了,一脚将一只鞋子踢得老远。于是,老师走过去,"关心"地问:"逸逸,怎么啦?是不是想让老师帮忙穿鞋子呀?"逸逸点了点头。老师又说:"可是,逸逸不说话,老师怎么会知道呢?请别人帮忙的时候要用小嘴巴说'请帮帮忙'哦!"逸逸又点了一下头,并马上说:"老师,帮我穿穿鞋子。"老师高兴地答应了。从此以后,当逸逸需要别人帮忙时,都会礼貌地说:"请帮帮忙!"
三、以游戏为载体,激发孩子言语能力的发展。
我们每天进行的游戏活动或是其它的户外活动,在活动的同时让幼儿学说一句话或是一个短句,让幼儿体验到在游戏中学习语言的快乐。打电话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交流方式,也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每次玩打电话的游戏,幼儿争先恐后地对着"电话机"介绍:"小兔,我是××;小兔,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对着电话机都很会说,也特别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些游戏融入了语言活动、社会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对个别口语发展较慢且口齿不清的幼儿,如我班的栋栋,对自己的想法只会说单字,并且发音含糊不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指导幼儿慢慢的从发单音节的词发展到发多音节的词并放慢讲话的速度,要求幼儿将事情的大意用一句话讲清楚。
角色游戏可以充分发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在看幼儿游戏时,可以做些适当的指导,启发幼儿理解角色,并会表现角色。我们不一定要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但语言的提示是很重要的,占主要地位。教师在看幼儿游戏时可以采用提问、复述的方法来对幼儿说话进行提醒与纠正。特别是词语的发音。很多幼儿都不是不会说,而是说不清楚,或者说不完整。如:萱萱做妈妈喂宝宝吃饭,我问她:你为什么喂宝宝呢?她说:宝宝饿了。于是我指导她学习连贯地说:"宝宝饿了,妈妈喂你吃饭。"她点点头然后重复说了一遍。孩子连贯性的语言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