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目标模式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较强的系统性,但灵活性不足。
教材内容按认知结构由浅入深编排,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幼儿生活经验与知识的差异,加上分科教学各科知识单列进行,缺乏乡土教材的渗入,使教学脱离幼儿生活,缺乏生机。
2、程式化的课堂模式忽视幼儿主体性发展,教学方法较单一。
在传统目标模式下,课堂的"三步曲"模式对一般的常规教学有一定作用,但对实践性强的音乐课来说则不太适合。因为音乐活动需要幼儿亲自参加艺术实践,即通过唱、跳(舞蹈)、欣赏、打击乐器、即兴表演、游戏等活动来获得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和创造力,而这种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和感受而获得的。音乐的本质,是"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活动"。然而,程式化的音乐课教学使得基本部分占时间过多,幼儿坐得太长,教师教得多,幼儿实践的机会少。这种千篇一律的程式化教学,很难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重传授知识,轻兴趣及创造力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特别注重优势智能如何向弱势智能迁移,从而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而这种迁移的动力就是兴趣。同时,人的创造力的培养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之一,但是不少教师按大纲要求只教一定数量的歌曲、舞蹈、游戏就完事,忽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及提升自身创造力的需求。其结果是幼儿只会唱教师教过的歌,只会跳教师教过的舞[6]。
针对这种传统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的不足,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必将给我们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带来一个新的视野。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幼儿园的音乐教学目标重塑
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强调音乐教学的德育与智育功能,但忽视了音乐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使得我国音乐教学失去了活力与吸引力,学生接受的只是与音乐教学的理想背道而驰的技艺训练和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这种音乐教学使得学生失去了对音乐学习和创造的兴趣与信心。要实现音乐教学的本质,重新发挥音乐教学在整个幼儿园教学中的独特作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重塑音乐教学的目标,使之能同时符合音乐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