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雨落在草地上,雨落在树上,雨落在房顶上,就不落在我身上。”写出这首童谣的节奏型与节拍:
节奏型:A xAxcA xAxcA A’A xAxcA A A’A xAxcA xAxcA A’xAxcA xAxcA A xAxcA/
节拍:A A A A’A A A A’A A A A’A A A A/
3.简述打击乐器音色经验的获得机制:(1)用打击乐器模拟日常生活音色;(2)探索录音中的打击乐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并实践尝试;(3)即兴创作打击乐器作品的演奏。
4.简述幼儿对声音高低进行感知与歌唱的特点:一方面幼儿对声音高低的辨别需要用音与音之间大的跨度来提醒;另一方面幼儿的歌唱却是从二度、三度开始,幼儿最容易模仿与喜欢唱的音程是二度、三度、四度、五度
5.简述人的音色经验的获得机制:(1)用嗓音模拟日常生活音色;(2)绘声绘色地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尤其是需要头声的角色;(3)努力进行头声歌唱。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幼儿提炼乐曲节奏型可能使用的四种方法。
幼儿提炼乐曲节奏型可能使用的四种方法:
(1)提炼出节拍,用打击乐器演奏出来。
(2)提炼出音符简化后的节奏型,即去掉附点、切分等难的音符,只留下二分、四分、八分等简单的音符,并组成节奏型。
(3)基本上也是提炼节拍,但在延续音上有保留了节奏。
(4)完全根据重拍提炼节奏型。
2.具体描述单圈舞“彩带”的教学步骤。
(1)基本舞步与手的动作的学习阶段;先请幼儿朝戴有手腕花环的方向走八字步,注意身体是侧身的,身体是朝前走而不是横着走。请幼儿练习,观察所有幼儿的身体是否是自然的、放松的。
请幼儿再朝不戴手腕花环的方向走八字步,注意转方向前的身体调整,着重练习前面最后一拍所调整的身体动作与后面动作的衔接。观察所有幼儿是否会做这种调整动作,从而使自己的身体放松。
两个方向合起来练习。
改成走四步,继续观察幼儿在方向转换时的动作调整情况。
学习手臂上举同时向前走的动作,始终是戴有手腕花环的这个方向的脚起步。
学习手臂放下的同时向后走的动作,继续强调是戴有手腕花环的这个方向的脚起步。
(2)幼儿边做动作边合音乐的尝试阶段;请幼儿围成一个大圈,在圈中听教师的口令做动作。
配合音乐。教师在变换动作前发出动作变换的提示。
观察幼儿配合音乐、保持队形、调整身体使身体舒适等方向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示范与练习。
(3)完整舞蹈的学习阶段。完整地配合音乐,这时即使幼儿有一些问题教师也只是语言提示,让幼儿沉浸于音乐之中不要打断幼儿的舞蹈乐趣。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10分)
1、写出单圈舞“彩带”的动作说明:全体围成圈,手拉手。
A段:第1-4小节、第9-12小节,第17-20小节,右脚起步逆时针方向走四步,特别关照第四步身体转向圈心,脚步调节,准备左脚的起步。第5-8小节、第13-16小节,第21-24小节,左脚起步顺时针方向走四步,特别关照第四步身体转向圈心,脚步调节,准备右脚的起步。
B段:第1-4小节、第9-12小节,右脚起步朝圆心走四步。第5-8小节、第13-16小节,右脚起步退回圈中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