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她觉得幼儿回答的很好,与其预设的也正好吻合,于是她就匆匆忙忙进入她预设的第二个问题。后来,经过教研组老师的集体教研讨论,发现这位教师的提问局限于活动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即目的性太强,仅仅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她想要的答案,而忽略了这幅简单的图片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等。于是,在经过反思与各位老师的建议下,她将问题设置如下:
(出示了三棵错综的树)"这是什么呀?"
"这是树"。
"有几棵树呀?"
"有三棵"。
"你们在哪里也看见过树呀?"
"在幼儿园里、在马路上、在小区里……"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种树呢?种树有什么好?"
"种树可以挡风、给我们乘凉、给小动物吃的东西……"
虽然,问题变动不大,但是就是在简单的追问当中,充分激发了幼儿自身的经验,一方面调整了课堂的气氛给跟多孩子提供了回答的机会,另一方面自然地衔接下一个问题,推动了活动的发展。
(三)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幼儿积极思考、充分想象。
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使活动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幼儿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幼儿必须对活动内容作进一步探究。如:在欣赏,学习诗歌《春天》时,老师问:"春风吹来了,你觉得它像什么呢?",课堂陷入静默状态。老师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天空中、池塘里都有些什么小动物?""柳树、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春雷、春雨会发出什么声音?"……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围绕中心问题,引出了连锁性的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地淋漓尽致,找到最终答案。特别是在经故事时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等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能理解故事,而且还能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提问的语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昆虫"的学习活动中,老师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昆虫有六条腿的特征,于是就说:"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瓢虫和蜘蛛有什么不同?"却发现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去看和想,特别是班级里面一些活跃的孩子。于是在下次的调整中,经过思考换了一种方法:"现在有许多瓢虫宝宝和蜘蛛宝宝躲在叶子里,谁能帮我找出来吗?你是怎么区分两位宝宝的?"刺激性的语言再配上老师略感神秘的体态语,果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区分两位"宝宝"不同的愿望也就产生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五)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激励
在教师提问后,总会出现幼儿的一些平行答案。比如在《植树好处多》的活动中,教师问幼儿"树有什么好呀?"一个幼儿说树上能结苹果给我们吃。于是第二个幼儿说"树上当能接橘子。"之后每个幼儿几乎都说了此类答案。在这个问题中周旋了很久。当时老师若是批评后来回答的孩子,那么那么这些幼儿以后就不会在这么积极的回答问题了。老师应该鼓励问道:"树除了可以给我结果总给我们吃,谁还知道树的其他好处么?如果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老师会给你···奖励。"以这样的方式肯定会激发幼儿的思考,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二、回应的技巧
1.帮助幼儿有效提升
● 善于追问
(1)当幼儿回答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到达终点。如看图讲述活动中,第一幅图是许多小动物围在一起讨论谁当村长的事,孩子不会一下子看出来,有孩子说到"中间有张纸",教师马上追问:"大家围在一起,中间还有纸和笔,可能会在干什么?"有孩子回答"在开会";教师继续追问:"看小动物的表情,它们在开什么会?或是会因为什么事开会?"经过追问启发,孩子回答到:"可能在讨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