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广泛的涉及范围,神奇的关系等,正好满足幼儿丰富、天真的想像与好奇。大多数幼儿对故事十分感兴趣,他们在故事中学习知识,认识道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把握好时机,在故事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的品质。
一、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幼儿的词语理解能力,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如在故事教学《小熊打电话》中,我设计了游戏--"打电话",让孩子们在与其他"小动物"打电话的过程中,在帮小猴改正错误的同时,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还应当多提问,多表演,这样,大家演,人人讲,幼儿在不知不觉的角色情境练习中学习许多的句子,语言就会更流畅了。
二、激励幼儿在练习中锻炼,培养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只让幼儿听故事,而不试着让他们讲故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幼儿在倾听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名称、主要内容、人物和情节,这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幼儿刚学习复述时只能讲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幼儿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把握好故事的整体。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当幼儿基本掌握故事内容后,就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复述故事了。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把这些片段连接起来。通过多次的复述练习,幼儿慢慢地能从复述片段过渡到复述完整的故事。在复述故事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组织观察中,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表现力当幼儿学会复述故事后,就应当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言语调,丰富的神态表情,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倾听故事中犹如身临其镜般的感觉,同时也给予幼儿模仿的榜样。在倾听故事中,幼儿知道老虎的声音是粗声粗气的;知道难过的时候紧皱眉头哭泣,惊讶时睁大眼睛,张大嘴巴;知道老奶奶的形象是驼着背,拄着拐仗………。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对这些声音、表情、动作等加以模仿,让幼儿知道怎样讲故事好听,怎样做动作形象,并把这些语调手势等运用到复述故事中,大胆投入地把故事讲出来。在生动形象的复述训练中,幼儿提高了模仿能力与语言表现力,为将来绘声绘色地表达语言奠定了基础。
四、创设条件,培养幼儿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换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像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像,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答案。比如在给孩子讲《小公鸡借耳朵》的故事时,讲到最精彩处嘎然而止"小公鸡没借到耳朵,那它该怎么办呢?""最后小公鸡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了呢?"给幼儿留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展开想像,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像空间,只要教师和家长把握好时机,就能让幼儿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五、利用同伴与成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能培养幼儿的品质与情操。幼儿在故事中认知真理,反思自我,教师与家长应教育幼儿明辨是非,区分好坏,让幼儿说说怎样做才对。在故事《迷路的小鸭》中,当幼儿听到小鸭迷路回不了家时,都为它担心着急,听到小鸭哭着找妈妈时,都皱起眉头,对它充满怜爱与同情,听到小朋友把小鸭送回家时,都松了口气,为小鸭高兴。在故事《懂礼貌的好孩子》中,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能正确区分小猫懂礼貌,小狗不懂礼貌,我们要向小猫学习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在故事《三只蝴蝶》中,幼儿在看到三只蝴蝶在风雨中,谁也不愿意离开时,教师和家长应及时运用幼儿生活经验让孩子讨论:"如果你是三只蝴蝶里的一只蝴蝶你会怎么做呢?让幼儿在听故事中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教师和家长要让幼儿体验到朋友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快乐,有了要交朋友的愿望。故事中的种种感受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体验着审美情趣,而且能陶冶幼儿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