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这种取向把课程内容看成是儿童的学习经验。持这种取向,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会充分顾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会注重课程内容与儿童发展特征相符合,使课程内容能够通过儿童与环境之间的有意义的交互作用而被儿童同化。
2. 日常生活活动为什么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1)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原则,因此也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内容需要广泛地包括日常生活活动。
(2) 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 而日常生活活动包含了潜在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具有具有对多领域课程内容的渗透和综合作用,因而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背景和来源。
3. 为什么说心理学理论不能作为幼儿园课程唯一的基础?
(1)心理学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这是由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但是,心理学理论并不等于教育理论: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描述的是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而教育理论包含着对具体教育实践的陈述,两者不是同一的。②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涉及的是对于发展或学习的最低限度的说明,而教育理论要涉及到影响发展或学习的最高限度的说明。③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主要是从"实然"的角度来考察人的发展或学习过程,而教育理论是从价值的"应然"角度来考察人的发展或学习过程。因此,把心理学理论当作幼儿园课程的唯一理论基础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样做不仅在理论上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难以行得通的。
(2) 心理学理论不可能单独为幼儿园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幼儿园课程同样受到哲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对于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来说,哲学和社会文化也是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
4. 简要分析幼儿园学科( 领域) 课程的长处与不足。
长处: 学科( 领域) 课程一般是有内在逻辑结构的课程;学科(领域)课程能为儿童提供各学科(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学科(领域)课程已有相当长的运用历史;学科(领域)课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弱点:较少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较少顾及儿童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5.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方案活动具有哪些特点?
(1)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2) 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3) 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
6. 简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第一个方面是学习的计划性。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2)第二方面是学习的环境。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机能,而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而得到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3)第三方面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
7.课程编制过程模式中的目标与目标模式中的目标相比, 具有哪些特征?
(1)过程模式的目标只是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的、宽泛的目标;(2)这些目标不构成评价的主要依据; (3)这些目标是非行为性的,可以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编制的指导性原则和方法,使教师明确教育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而不是课程实施后的某些预期结果。
8. 简述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1)游戏能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发展。(2)游戏有益于幼儿进行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学习。(3)游戏有益于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整合。
9. 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出了哪些发展趋势?
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0-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10.简述方案活动主题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1)选择的主题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并能被用于他的日常生活。
(2) 应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并能运用已学的技能。
(3) 应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4)应有益于平衡幼儿园的课程。
(5) 应能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
11. 低结构教育活动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1)儿童与教师共同确定学习的目标; (2)活动主要由儿童发起; (3)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儿童的需要; (4)强调活动的过程。
12. 简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
(1)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2)生成性目标。生成性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关注的则是过程。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在儿童、教师和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3)表现性目标。表现性是指每一个儿童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强调的是个性化,目标指向的是培养儿童学生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