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要求的手段等等,从而导致心态失衡,对孩子实施高压政策,打骂和斥责成为家常便饭,长期下去,就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扭曲,冲突升级,由双方的力量对比来决定孩子是否能坚持下去练琴,孩子一方弱,则高压政策下孩子在扭曲的情况下继续练琴,家长一方弱,则高压政策导致的结果就是终止练琴,矛盾和冲突消失,孩子解脱,家长失落。家长和孩子还常常承受来自老师的压力,这种情况下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就更容易激化;
2、家长对学习音乐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将问题简单化。家长心态平和,没有什么功利色彩,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矛盾和冲突,还经常在练琴问题上出现矛盾和冲突,这里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对学乐器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把学习乐器与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对待。学习一门乐器是和学一门功课完全不同的,如小提琴,它的复杂程度对孩子才能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一门普通学校里的一门学科,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有音乐上的才能,而家长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孩子学琴进度慢,学琴不好的责任归结为孩子不用心,不刻苦。一般的学校课程孩子用心和刻苦就能达到,刻苦程度是有较大作用的。但学习乐器中,刻苦程度的作用是有限的,有些孩子能在很短时间里把一个曲子练好,把动作做到位,但有些孩子需要花很长的时间,甚至有些技术难度大的曲子,一辈子也学不会。有时候是孩子身体机能发育还没有达到能够完成动作和曲子的要求。家长常常看着别人的孩子进度快,心态上容易出现失衡,把目标取向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忽视了学习乐器的特殊性和孩子机能发育的滞后性,认为就是孩子不用心,不努力,于是,告诉孩子,只要你更努力、更专心你就能学好,但孩子并不能朝着家长希望的那样发展。家长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听从过来人的“经验”——孩子就是要高压、不打不成材等等。高压政策再次出现,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的孩子是多么无辜和不幸呀!
3、家长辅导方法不能与孩子练琴需求相协调造成的矛盾和冲突。心态平和、对学习乐器的特殊性也认识充分,还是不能完全解决矛盾和冲突,还有辅导方法需要解决。家长的辅导方法要满足孩子自身需求的客观要求,而不是孩子自身需求来满足家长的要求。家长不停地纠错、不断地暂停、没完没了地提醒等等,这样,把孩子练琴自身需求消磨怠尽。这样的辅导方法,孩子怎么能喜欢练琴呢?家长在这种状态下又怎么能保持耐心呢?失去了耐心,家长就已经失去了辅导孩子的基本条件,孩子的学琴陷入困境就是时间问题了。
4、老师教学方法与家长目标取向不一致,使学琴过程变得更艰难。作为家长都希望有一个好老师,希望老师严格要求,所谓“严师出高徒”。其实,在生活中,严师未必出高徒,高徒未必要严师。这里就存在一个偏差。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与家长的目标取向不同。有些老师眼里只有乐器而没有孩子,把孩子作为乐器的一部分,对于众多对乐器一无所知的家长来说,老师的话也有“圣旨”一样的功效。将乐器技术要求凌驾于孩子成长要求、孩子自身需求之上。不到5岁的孩子每天练几千遍同一个技术动作,即便家长忍心、孩子坚持,这样的训练也将把孩子对音乐的美感和音乐的兴趣给练没了,孩子最可贵的灵性给练没了。孩子自身需求在这种“严”中,是得不到满足的,就不可避免出现决策者和实施者的矛盾和冲突。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如果脱离了孩子自身需求,那就不是好方法,这样的老师就不是好的老师,所谓因材施教就成为一句空话。这类“严格”就成为“假冒伪劣”老师糊弄家长和孩子的托词。对于选择老师,家长就要格外慎重,在众多情况下,孩子没有选择权,更多的是家长的责任。但是,十全十美的老师是不存在的。我所说的老师的原因占百分之五是指基本合格的老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