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琴目标取向引出的若干思考(6)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1月27日 11:59:59 

是这样,不是速度慢下来就是慢练,慢练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控制需求,孩子有时间和脑力来把握音准和节奏,如果光是速度慢,而没有告诉孩子在慢中要提前看下面的谱子、提前想着音准、提前准备用手量距离,这样的慢练是没有很大效果的。分段练是因为孩子不能长时间处于控制状态,而把满足控制需求进行了分段。慢练和分段练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在技术上满足孩子控制需求。

  辅导原则五:辅导过程是各种需求的结合。因为孩子自身需求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初学的孩子,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需求不足。这就要求家长在辅导时把审美需求、控制需求、认同需求和关爱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对于乐曲,空闲时可以多听演奏录音和示范,讲解乐曲的一些背景、作曲家的一些故事,让孩子对乐曲建立感情和感受音乐,满足审美需求;对于练习曲,尽可能使练习曲富于趣味性,如把练习曲想象成蜜蜂嗡嗡地来了、蝴蝶翩翩地飞舞,手指在乐器上跳舞等等,这可以提高孩子对练习曲的审美需求,同时对把握节奏和音准都有帮助,孩子控制需求也容易得到满足。认同需求和关爱需求,是在任何时候都要让孩子得到满足的。认同正确的,错误的地方按照前面提到的方法来纠正。关爱需求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更为重要,这时候孩子更需要鼓励和支持,家长往往在这个时候容易着急发火、失去耐心,这样即便有一时的效果,但代价是孩子心理状态受到伤害。有些家长在打骂孩子后,发现练习效果非常好,就是因为孩子失去了关爱,练不好家长就发火,孩子很想得到家长关爱(如果家长和孩子感情基础不深,打骂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孩子本来就不在乎得到家长的关爱),刺激了关爱需求的爆发,提高了练琴状态,但这种方法用多了,就没有效果,因为关爱需求是效益递减的,当递减为零时,打骂就完全失去了效用,即使孩子接着练琴,也不可能象以前那样出现好的练琴状态。需要提醒的是,在孩子自身需求都处于最低状态(过分低落)和都处于最高状态(过分兴奋)时,练琴效果都不好。家长需要观察孩子,把状态调整到兴奋但不是过度兴奋,过度兴奋孩子容易失控,反而影响控制需求。

  辅导原则六:辅导分化和退出原则。孩子在长大,技术在提高,对于家长的要求也在提高,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家长都能提高,大部分家长都不是从事音乐工作的。辅导过程就出现分化,对于孩子的控制需求,除非是专业家长,一般家长都在孩子学琴过程中自然退出(不管家长是否情愿,因为家长已经无法在技术上帮助孩子了,退出的时间长短根据家长的自身水平决定)。但对于关爱需求是始终存在的,家长只要和孩子感情好,都可以满足孩子这个需求。审美需求和认同需求则视家长的音乐素养而定,孩子到了一定阶段,认同需求的层次上升,一般性认同已经不能满足这个需求了。孩子生活阅历较少,理解能力偏低,如果家长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就能够满足孩子的审美需求,可以在审美需求方面陪孩子很长时间。因为在陪孩子练琴过程中,家长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也在提高,这就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已经达到专业水平后,依然能够辅导孩子的原因。

  上面的辅导原则和方法都是以孩子自身需求为中心来展开的。在辅导中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把孩子自身需求摸透,相信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理解了上面的分析和方法,并不代表问题就全部解决了。还有传导问题。一种信号从家长脑子里发出,在传导到实际练琴中会出现信号衰减,衰减的大小依据“传导材料”(家长)的性质、湿度、温度等,家长的状态变化,都会引起“传导材料”发生性质变化,也就影响了练习效果。孩子自身需求也有一个周期性的变化,情绪低落情绪过度兴奋,都将使传导信号衰减。

  总之,家长在确定孩子练琴目标取向(智力、毅力、情操、自信心等)之后,从孩子自身需求出发

  • 才艺潜能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