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琴目标取向引出的若干思考(5)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1月27日 11:59:59 

要求家长将长期性进行分割,使之具有阶段性(考级可以算是一个阶段性的划分方法,但还是太长了)。这种阶段性可以划分得细一些,这样对孩子需求的满足就更多,孩子每一个进步就都是一次自我实现和控制需求的满足,不断告诉孩子,他(她)始终在进步,用鼓励和认同的方式来实现和满足孩子认同需求和关爱需求。

  辅导原则二:陪练要以满足孩子自身需求为原则,陪练方式和方法都要围绕孩子自身需求这个中心。以孩子为主,家长不要过分干预。这里经常涉及到孩子练琴要不要陪的问题。从孩子自身需求出发,就非常清楚了。如果孩子已经具有上述自身需求,并且孩子自己就能够实现这些需求,那就不需要陪练。如果孩子上述需求不充分,并且孩子能力还达不到由自己来实现这些需求,那就需要陪练。这也就决定了陪练的内容,哪方面需求不足和能力不够就在哪方面陪,而不是全方位。这种陪练随着孩子能力和年龄的增加一般将逐步减少。陪练的重点也发生转移。

  初学阶段,家长必须参与和辅导,参与和辅导的目的都是为了弥补孩子自身需求不足的问题。前期是全方位的,因为这时候孩子的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各项需求都不够旺盛(孩子自身需求非常旺盛的除外,那可能是音乐天才),家长在建立审美标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满足孩子自我实现需求、控制需求。也就是说,在孩子想演奏好曲子,但能力还达不到的时候,孩子能够演奏出第一首曲子,将得到很大的自身需求的满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小提琴的老师先从容易的一手型开始教孩子的原因(我不太赞成这种方法,因为容易混淆孩子的音准概念,其实只要是简单的C大调曲子一样可以达到这个要求,同时又不破坏孩子音准概念)。

  辅导原则三:调动情绪在先,纠正错误在后。这句话很简单,但做起来是非常难的。调动情绪在先,就是为了提高孩子自身需求,使孩子有练琴的欲望,尤其是审美欲望和控制欲望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演奏时讲究“精、气、神”、大声喊拍子、或者象运动员比赛前大吼一声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孩子兴奋起来,达到调动孩子自身需求的效果,在这种状态下练琴,可以事半功倍,节省精力和时间。家长可以自己多总结和摸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如对着有难度的曲子让孩子喊,“我一定能战胜你”、“你不要以为你难,我就打不过你”、“这一遍我一定能战胜你”等等,孩子自己给自己鼓劲,家长也可以帮助鼓劲,孩子的控制欲望就很快可以调动起来。纠正错误在后,是指在练习中不要中断孩子,因为音乐是流动的、连续的,中断恰恰是破坏了孩子的审美需求,同时对孩子其他自身需求也有损害,孩子很容易厌烦,练习效果就要打折扣。如果练习还不到连续练习阶段,可以分小节、分段练习,练小节和练分段时也不要打断。如有错误,先让孩子想一想,一方面满足孩子控制需求,孩子感觉是自己发现的,虽然练习时错了,但后来还是自己发现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练琴打下基础。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孩子如果说没有错误,那可以让孩子再练习一遍,只要孩子改过来了就行,不要与孩子争执刚才那遍的对与错,如果在再练习一遍时出现错误,可以在这遍结束后直接指出来。

  辅导原则四:练习方法要围绕孩子自身需求这个中心。技术练习是器乐学习中重要的部分,技术练习主要解决的是孩子控制需求。在小提琴练习中老师经常要求慢练和分段练。为什么呢?老师常常告诉家长,这样效果好。但为什么效果好,家长是不清楚的。如果从孩子自身需求出发就能得到结论。慢练解决了几个问题,一是满足控制需求,孩子控制能力差,慢下来就可以控制,二是满足审美需求,这里包括音准和节奏,慢练中孩子能够兼顾音准和节奏,连续性也有保证。很多家长不理解慢练,以为就是慢慢地练,实际上不

  • 才艺潜能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