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对提高和满足孩子自我实现需求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例子,孩子考级不过或比赛失利,最后放弃练琴的例子。认识到了孩子自我实现的需求,对考级和比赛就有了客观的认识,不是一味否定或者肯定。
4、家庭教育其他方面要注重培养孩子认同需求、控制需求和关爱需求。认同与关爱需求培养的核心,就是以赏识教育为平台,在赏识的前提下以民主的方式实施家庭教育的内容,这样培养的孩子容易产生认同需求和关爱需求,孩子能得到家长认同、老师认同、同学认同,对提高认同需求将非常有好处,在潜意识中,孩子学琴也一样会产生认同需求。控制需求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使孩子具有独立能力,独立能力的产生是控制需求的前提,没有独立能力就不容易产生控制欲望,也就没有控制需求,对驾御一首曲子也就没有了愿望。我们说,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孩子学琴影响巨大,也包含这方面的含义。所以家长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孩子完成一首曲子或者一段曲子时,鼓励为主、认同在先、关爱永远。这与后面要提到的辅导方法改进也有一些关联,解决辅导方法问题在后面讲述。
5、慎重选择老师,是学琴中的关键因素。老师的作用我们不需要多讲。但如何选择老师确实是让家长头痛的问题。之所以比较难选择,是因为乐器学习没有统一标准,老师教学方式没有统一模式,音乐教学个体差异不同于一般学科。家长试图找到一个标准就感觉特别难了。也正因为这样,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理解的好老师,应该有几条标准:一是专业水平过硬,受过正规专业训练;二是对孩子有耐心,能够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解和示范,示范非常重要,就是学乐器的人经常讲到的,“千句话,万句话,不如当面一比划”;三是不把练琴效果好坏全部往家长身上推,而是客观分析具体情况,家长只能是承担一部分责任,如不能保证孩子练琴的有效时间等;四是孩子喜欢,有亲近感,孩子在老师面前要有一种严肃感,但不是畏惧感,如果孩子产生畏惧情绪,家长就要考虑这个老师是否适合你的孩子;五是老师的确能因材施教,满足不同音乐才能和不同孩子自身需求的要求。因为孩子的多样性,决定了教材的多样性,这方面家长判别的标准就是看老师是否一本书按顺序教到底,如果是,那么这个老师就不是因材施教的老师,真正的好老师是根据不同孩子、不同学习阶段有选择地实施教学内容的。对不同音乐才能的孩子,要求也不一样,有定位为专业的,也有定位为业余的;六是老师能够比较准确地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不是先把家长教会,然后由家长回家教孩子。当然,如果时间原因和孩子太小的原因出现这种情况的除外。一旦孩子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就不能再先教家长了,这是老师在推卸自身责任,这种老师不是负责任的好老师;七是老师是否注重孩子自身需求的培养,如经常给孩子分析曲子,讲解曲子,建立和培养孩子的审美需求,组织孩子一起活动,满足孩子自我实现需求等。
按照上面的条件,我们可能就很难找到老师了。这里并不是要求找到一位完全符合条件的老师,而是针对孩子不同阶段对这些标准有不同的侧重。因为老师的不完美,这就决定了不同阶段家长对老师的要求也不相同,选择老师的标准也就不同,换老师也就非常正常了。到了一定阶段,该换就一定要换,否则后患无穷、贻误时机,结果把孩子给耽误了。好的老师和心胸宽广的老师不仅可以理解家长和孩子换老师这种行为,而且会为孩子感到高兴。
6、采取符合孩子自身需求的方法进行家庭辅导是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日常功课”,也是缓解和消除矛盾与冲突的最根本的要求。
辅导原则一:细化阶段,不断满足孩子自身需求。学琴是一项长久的活动,练琴的不间断性决定了这项活动没有一个驿站,没有一个终点。这对琴童和家长来说是巨大的考验。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