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根本就不合格的老师,不在本文分析之列。
5、造成练琴中矛盾和冲突,孩子自身的原因也是存在的。有些是孩子音乐才能限制和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全造成达不到练琴要求,这方面的不列入孩子自身原因。我这里所指的是,孩子本身不喜欢音乐,没有对音乐的审美需求;孩子欲望很低,没有自我实现需求,孩子我行我素没有认同需求;孩子太自我为中心或根本心里没有自我,孩子就没有控制欲望。这些问题往往不是音乐教育的问题,而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的问题。在孩子成长和练琴的过程中,这些需求会发生转变,有些变强,有些变弱。有些孩子在高压下练琴一段时间后,自己产生了诸多需求,表现出来就是练琴非常自觉,于是家长就“庆幸”:当初高压政策真的没有白费。但实际上,有多少孩子就是在这种“高压”下终止了练琴,多少有音乐才能的孩子在扭曲中成长并失去了音乐才能呢?所以,孩子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家长、老师和社会对孩子教育偏差而造成的后遗症。
上面所说的是矛盾和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这里不作展开。下面我们将根据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结合孩子自身的需求,来实现和调整孩子学琴的目标取向。
1、坚持目标取向,不要将社会竞争和功利色彩过份引进到目标取向中,适度竞争和功利,这种限度家长和老师都要把握好,前提是不能导致心态失衡。良好的心态带来平静的心情,平静的心情带来持久的耐心,持久的耐心带来愉悦的状态,愉悦的状态带来永恒的信心,永恒的信心带来成功的希望,成功的希望带来前进的动力,前进的动力带来丰硕的成果,丰硕的成果带来良好的心态,这就是达到学琴目标的最佳循环;
2、培养孩子审美需求,帮助孩子确定音乐中美的标准。这点看上去似乎不重要,但它确是学琴中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孩子有对音乐的审美需求,孩子学琴的兴趣和动力才能产生。对于审美需求的培养,越早越好,让孩子多听古典音乐,而不是流行音乐或儿童歌曲,不断灌输古典音乐是最美的音乐的观念,孩子只有多听、多得到家长对古典音乐美的认可,孩子才能将古典音乐作为美的标准。我们常说,音乐有“遗传性”,实际是音乐环境造就出来的,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孩子的音乐才能容易得到早期开发,孩子审美标准容易确定为古典音乐,进而产生音乐审美需求。孩子有了这种需求,出现音乐世家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在孩子学琴之前和学琴的全过程,不断营造这种氛围,刺激孩子不断产生新的审美需求。在家多播放古典音乐,带孩子多听音乐会等是培养这种需求的好方法。很多家长在无意识地情况下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但远没有上升到培养审美需求的高度,所以,在认识上就不充分,营造的音乐氛围就不够浓厚,孩子的审美需求就不容易充分发挥出来。
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实现需求,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核心是培养孩子多方面的欲望,没有欲望的孩子就没有学琴的需求动力,欲望较弱的孩子同样不能在学琴中走得太远,将欲望、兴趣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孩子自然就有满足这些欲望的本能,同时也就很容易产生自我实现需求。家庭和学校或社会可以给孩子提供满足孩子自身需求的条件。如学校的文艺演出,音乐沙龙,琴童的相互交流,取得考级证书。参加比赛等等。这里要强调的是,考级和参加比赛不是带有功利色彩的考级和比赛,而是将考级和比赛当成孩子自我实现的一条途径和方式。所以,没有把握的考级就挫伤了孩子的自我实现需求,不能获奖或不公正的比赛也同样给孩子自我实现需求拨上了冷水,所以,对考级和参赛家长要特别慎重,用好了就增加孩子自我实现需求,用不好则适得其反。我个人认为,音乐沙龙是最好的方式,不仅提供了老师、家长、琴童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