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满10个月的时候开始,宝宝每次“生气”都会不自觉地伸出小手打大人的脸,可是大人作出的反应,却是要么“以牙还牙”还以颜色,要么给予认可、鼓励,“打吧,没关系,爷爷的脸不疼。”孩子伸手打人的习惯就这样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我和孩子的父母亲都很佩服外婆的这一招,一个“打”字,一个“摸”字,仅仅一字之差,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的种子却是如此的不同。前者是“攻击”,后者是“关爱”,前者是“鲁莽”,后者是“儒雅”,前者是“愚昧”,后者是“文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该有多少类似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面对、去解决哟!
如今在我们家里,大人们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当孩子顽皮、淘气、不随人愿时,从来不说一个“打”字,“打你的屁股!”“滚出去!”“揍死你!”之类的粗鲁语言几乎绝迹。最严重的“惩罚”就是不理她,保持沉黙,直至她认识错误为止。多数情况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进行冷处理。
用心理学的术语说,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与行为偏差。我们的工作是如何引导孩子完成所谓的“正向迁移”,尽量防止或减少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负向迁移”。
孩子两周半了,有一天,我们带她到某幼儿园去报名。没想到刚刚放下孩子让她去接近前来报名的另一个同龄女孩时,却猝不及防遭到那个女孩重重的一个耳光!我们的孩子被打哭了,那个女孩的家长也大吃一惊,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高高地抡起大巴掌,狠狠地打在女孩的屁股上,“出手不凡”的女孩立即号啕大哭起来。这时候,我们一边抚慰自己的孩子,一边上前阻止那位家长的粗暴行为,并指出这种做法的危害性。接下来的交谈中,我们与这位年青的家长深入地探讨了婴幼儿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后来我们还一直保持着经常的联系,他的孩子打人的习惯也很快得到纠正,我们成了无所不谈的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