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
佳佳和英英玩跳棋,三个回合下来,佳佳输了两个回合,眼看第四局英英又将胜利在望,佳佳耍起了脾气,她把棋盘一拉说:“我不想两个人玩了,没劲,我想一个人玩。”英英说:“这跳棋是我的,我不借给你。”佳佳说:“我用小人书跟你换。”英英说:“我不换,我不想换。”佳佳一定要换,英英坚持不换,“战争”在两人中间又爆发了。生气的英英大声对佳佳说:“跳棋是我的,再说跳棋是该两个人一起玩的,你愿意玩,我就留下来跟你一起玩,你不愿意玩,我就回家了,跳棋我不跟你换。”佳佳没词了,说不过英英,就哭着跑回家去找妈妈相帮……
分析:
幼儿之间的交往,免不了出现各种各样的“战争”,其中的“胜”与“败”、“赢”和“输”也是常见的。有的幼儿在“战争”中败下来,往往首先看到就是找他们的靠山----家长来出面调停“战争”,来帮助其反败为胜,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吃亏了,想要去帮一把,经常去充当这种靠山,那孩子今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只会以“争斗---失败---找靠山”的方式来解决。
争吵是幼儿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幼儿交往的一种方式,幼儿正是在争吵中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收敛自己,学会与人交往的必要经验。如果父母经常充当幼儿的靠山,那就剥夺了幼儿参与交往的权利,也阻碍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幼儿学习交往的过程,使弱者不能学会保护自己,使强者更加肆无忌弹,这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经常输的幼儿,经常靠家长来扭转局面的孩子,就会弄成“赢不了”也“输不起”的个性。
方法:
怎样培养?其一,家长自己首先要“赢得了”也“输得起”,不要一见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发生争吵,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吃亏了,要硬出头去帮一把,当孩子的保护伞、靠山。正确的做法是当两个幼儿发生争吵时,家长最好作个旁观者,不要注重争吵的“胜”与“败”的结果,而应该注意解决争吵的过程,帮助幼儿分析争吵中的是与非,对与错,同时帮幼儿制定一些游戏规则,要求幼儿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这样既可以使游戏顺利进行,又可避免“战争”的发生,让幼儿体验“和平共处”的愉快。
其二,当幼儿的一个“输”者的身份出现在家长面前时,家长不要去责怪她,也不要骂她“无能”,更不要充当她的靠山,去替她出头调停“战争”。而应该鼓励她,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当然这种努力,不是靠争吵去解决问题,不是靠武力去占有,去取胜,而是让幼儿去寻找更好的方式进行交往,让她们通过实践去发现,不用争吵也能解决许多问题。家长可教幼儿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让幼儿对同伴要学会谦让,学会宽容,故幼儿学习处理纠纷的方式方法,让幼儿用协商的方法来解决纠纷等,使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