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去了,在路上碰到朋友的孩子,问他暑假玩的愉快吗?他恨恨的说:“玩什么!我妈要我每天补习,什么都补,连记忆都要我去补,我又不是记忆不好,我只是不想去背课本而已,我也很讨厌她叫我去补心算,现在到处都是计算器,她还叫我去补;我妈就是见不得我不念书!”我问他如果不去补习,他暑假要做什么,他叹了一口气说:“发呆,什么也不做的发呆”,我听了默然。这的确是一个很值得检讨的问题。
**给孩子一些空白时间
在学习理论上,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是对的,学过的东西一定要经过反思,将它和过去的知识联接起来,这个知识才会被长期储存。从大脑的生理上来说,长期记忆需要神经回路的“固化”,而固化需要时间(车祸的病人常常想不起来相撞之前几秒钟所发生的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学习要有成效需要给孩子一点空白的时间去反思。我们平常习惯把孩子的时间填的满满的,一天八节课,从早到晚,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的话,他如何能去作反思呢?
**人脑不必用来死背资料
至于记忆,我们可以说E世代的来临宣告了传统背多分时代的结束,背诵记忆的重要性在计算机出现后已经被它取代了。现在我们可以将要背的东西存入计算机,只要知道有这个东西,要用时随时可以提取的出来便够了,不必浪费脑力去背它。过去财金学家上台演讲时常常露一手,将长串生产毛额数字背诵出来,显示自己的功力,现在已不流行了,因为计算机随时可以显示更多的数字,而且每次提取,每次正确,不像人脑还会出错。人脑不必用来作死背数据之后,它的资源便被释放出来作整合之用,将不相干的概念放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创造出新的概念。所以二十一世纪的学习方式是从了解中创新,是广泛阅读,从背景知识的建构中去创造新的知识。
**建构孩子根本的背景知识
在台湾,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出现了教科书和课外书的分野,使老师、家长不准学生读课外书以免担误教科书的学习。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知识是没有分课内和课外的,因为它是相通的。知识越广泛的孩子越容易学习新的知识,也越容易与人沟通。雨果在《悲惨世界》出版后,出去度假,但是心中念念不忘这本书的销售情形,所以他写了一封信给出版家,信中只有一个字:“?”这个出版家非常了解雨果,立刻回信,信中也只有一个字:“!”这是历史上最短的通信。在国外,学生会会心的微笑,了解这故事的意义。在台湾,学生面无表情,因为他们不知道雨果是谁,也没有看过《悲惨世界》。过去我们说某个学生很聪明,一点就通,其实指的是他一经指点,原有的背景知识就立刻跳出,帮助他了解现在的情境。所以要帮助孩子学习必须从根本的背景知识建构做起,去坊间的记忆补习班补习,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游戏时间,试问,当有计算机替你记忆时,还需要浪费宝贵的脑力资源去做机器可以做的事吗?
**让孩子自主分配时间
我们常觉孩子小,不懂事,不会自己经营时间,其实,如果放手让孩子试一次,你会很惊讶的发现他对自己生活的安排是很有主见的,这里,先要提醒的是信任不等于放任,信任他自己安排时间不等于放任他随便过日子,给他这个权利之前,一定要先让孩子了解光阴的可贵,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愉悦,没有父母唠叨的轻松,但是先决条件是自重、自爱,做到答应父母的条件。
我的孩子很爱打电动,他说最痛苦的事就是打到最精彩的时候被勒令停业去做功课,我自己很了解这种滋味。因此,他告诉我,如果他做到我要求他做的事,打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