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的早期启蒙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婴幼儿家长所重视,不遗余力者有之,不惜重金者也有之。然而对于婴幼儿应进行那些启蒙教育和怎样进行启蒙教育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却被众多的家长所忽视。下面仅就这一问题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先谈一下什么叫启蒙教育。
蒙者,蒙童,启者,启迪,所谓启蒙,就是按照婴幼儿的接受能力,采用科学的方法,即情即景的用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理解得了的事和物对其感官和大脑进行刺激,促进其大脑发育,开发其大脑空间。用当前一句时髦的话讲:就是拓展“内存”(并作一些“分区”工作),为其以后的认知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创造良好条件,作好充分准备,打好坚实基础。
目前,不少婴幼儿家长对此缺乏理解,他们不是把启蒙教育的注意力放在对婴幼儿潜能的开发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上,不是把启蒙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婴幼儿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包括竞争意识)、做事能力(包括动脑的和动手的)即所谓“三能”的培养上,而是过早的、片面的进行认知教育,填鸭式的向婴幼儿灌输知识,有的甚至以自己的孩子能进行如何复杂的数学运算而沾沾自喜,以自己的孩子能背诵多少首唐诗宋词而引以为豪,殊不知,在这种口头上对答如流和滚瓜烂熟的后面,脑子里却是一片茫然,孩子对从自己口中说出来的东西根本不知其然,更不用说知其所以然了。试想,如此教育,有何益处?相反,久而久之,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严重者还会造成智力障碍,遗患无穷。有资料显示 ,在目前的多动症儿童患者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因过早接受认知教育造成的。这是一种教育失误,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方面,部分婴幼儿家长不能从婴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婴幼儿(建议这些家长来一个换位思考),过高的估计了婴幼儿的接受能力(认为只要会说就是懂了),把婴幼儿教育成人化。客观方面,我国多年来有能无能,分高就行的应试教育使得某些家长过分的看重文化课成绩,把自己当年对付应试教育的所谓经验搬到了对孩子的幼教中来(本人不否认,这种为渊驱鱼的幼教方式在当年也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摧毁了相当多的孩子的创造能力,但确实亦为这一部分孩子谋得了一只较好的饭碗)。他们没有看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和将来,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受教育面的日益普及、人才竞争机制的日趋完善,以及人才资源国际化的实现,现在的婴幼儿将来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如何应试(取高分),而是怎样做事(创业绩)。
那么,婴幼儿应接受哪些启蒙教育?又该怎样对婴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呢?本人认为应抓好“四教”,即“教做人,教处世,教做事,教求知”。
先谈“教做人”。教做人,即育人,这是一切类型的教育的首要和核心。道理很简单:不会做人,焉能做事,不能 做事,教有何益?翻开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教育典籍,无一不把育人放在首要和核心的位置,只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阶级对这个“人”字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罢了。
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应赋予这个“人”字什么样的内涵呢?本人认为有八个字:“自尊、自重、自强、自立”,对于这八个字,我想不必要作过多的解释,这里仅谈谈婴幼儿家长怎样用这八个字来进行启蒙,进行教育。
首先婴幼儿家长本人要以这八个字来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好表率和榜样。
再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这八个字来引导、规范婴幼儿的行为。
其三,为自己的孩子制定一个生活目标,且不要考虑这一目标能否实现。诚然,一个有生活目标的人不一定能有所建树,然而一个没有生活目标的人则一定不会有所建树。
还有,现在不是时兴追星吗?你不妨也给自己的孩子找一颗“星”,当然不是歌星、球星,而是能体现上面八个字的 “人”星,也就是说给婴幼儿树立一个做“人”的偶像,让其多与这一偶像“见面”,并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其对这一偶像由陌生到熟悉,有熟悉到热爱,由热爱到敬仰,由敬仰到模仿,潜移默化,必然受益。
再谈“教处世”,教处世,就是对婴幼儿进行与群体相处和与他人交际的能力培养,即情商的培养。现在的婴幼儿将来面对的将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他们必须参与竞争(无法回避),必须要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竞争能力,什么是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情商+智商。至于情商和智商孰轻孰重,有人说是情七智三,也有人说是情六智四,都给情商以较高估价。当然这些数字未必准确,然而,情商也即与群体相处以及和他人交际的能力是一个人竞争能力的重要成分确是勿容质疑的。
那么,应怎样对婴幼儿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呢?我认为一是要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二是要为其创造与群体相处及与他人交际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