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他们却在无人的角落里,独自默默地爬着格子、做着无聊的考题。他们的回报是丰厚的。他们经过努力奋斗而实现了最终的目标、获得了最后的成功,体验到了人生最大的快乐。他们也是肉身凡胎,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在这声色世界里,面对着各种 “糖果”的甜蜜诱惑,他们也曾有过心动,但他们抑制住了。这些牺牲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最终得到了更多、更好的“糖果”,虽然这种收获是延迟了的。
古人云:“发乎情,而止于礼仪”。这正是圣人与凡人的最大区别。人人都会有情欲、冲动,圣人是靠道德在约束自己的情欲冲动,而更多的成功者是靠更多、更好的“糖果”在抑制冲动。不成功者是不去克制、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克制自己的冲动。
现在的孩子往往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各种需求都能得到即时满足。许多父母可能因为自己小时候受过苦,而不愿欠缺孩子什么,对孩子有求必应、有求速应,以为给了孩子莫大的幸福。但有时候,事与愿违,说不定给了孩子温柔的一刀。当孩子长大后目无学业,整天沉溺于电子游戏、网吧,或者陷于早恋而不能自拔时,悔之晚矣!
重视孩子的延迟满足,让孩子从小学会延迟满足。在延迟满足中,孩子学会期待、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学会克制、学会奋斗,体验成功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
学会“延迟满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江 涛
“延迟满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情商中的“自我调节”能力息息相关。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果汁软糖实验”。实验者将一群4岁的孩子留在一个房间里,发给他们每人一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我有事情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软糖,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就能够得到两块软糖。”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吃掉软糖;有的孩子一再犹豫,但还是忍不住塞进了嘴里;另外一部分孩子却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甚至假装睡觉等方法坚持下来。20分钟以后,实验者回到房间,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得到了一块软糖。
实验之后,研究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他们发现,到中学时,这些孩子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和进取精神,而没有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则比较固执、孤僻,很难承受挫折与压力。这个实验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些更善于调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未来成功的希望。这样看来,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培养呢?关键就在于帮助孩子形成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培养孩子这种能力的方法可谓多样,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
1-3岁
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和父母进行日常的交流,身体协调能力也进一步加强。“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可以逐步把动作保持和情绪控制结合起来。在动作上,加强孩子动作协调能力,尤其是精细动作的培养,有助于大脑抑制功能的发展,而这种功能是情绪控制的基础;在情绪上,当孩子有控制不良情绪的表现时,要及时奖励孩子。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