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从小宝宝开始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8月21日 11:01:37 

  大多数成人都认为:1岁半以下的孩子只会自管自地进行一些游戏活动,在日常生活以及我们早教中心的一些集体活动中,的确也不难发现1岁半左右的孩子在活动中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同伴的活动似乎与他无关,宝宝只是满足于自我的一些个体活动。但是,这种现象是不是意味着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没有必要进行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甚至说成人是不必进行早期干预的呢?

  为了研究一岁半左右宝宝的社会性发展状况,我们早教中心进行了一些尝试

  案例一:活动开始,指导师出示一个小串铃,将串铃传给身边的小宝宝,并请宝宝将串铃递给下一位宝宝。宝宝的反应是不愿意松手放开小串铃,甚至连最亲近的妈妈也没有办法分享宝宝的玩具。好不容易串铃到了下一位孩子的手中,情况似乎差不多。宝宝拿着小串铃时表情很愉悦,非常喜欢这个小乐器,但当妈妈示意让他把串铃给身边的宝宝时,他却是一脸的不情愿。比较“听话”的宝宝则是能够按照成人的指令去做。但大多数宝宝都是紧抓着串铃不愿意放开,当妈妈硬要拿走他手中的玩具时,宝宝则出现了哭闹、发脾气的状况。

  案例二:这次的活动,指导师先给每个宝宝发了一个小串铃,宝宝们拿着串铃都爱不释手。在让宝宝自由地玩了一会儿小乐器之后,指导师又出示了一个小串铃,递给了身边的祺祺,并对祺祺说:“请把小串铃给天天。”没想到,祺祺果然听懂了指导师的话,转过身,把串铃给了天天。指导师又说:“天天,请把小串铃给扬扬。”天天在妈妈的引导下,小手伸向了扬扬。先前传小串铃时还有点不舍得的天天,这次好象“大方”了许多,串铃“顺利”地到了扬扬的手中。扬扬又把串铃传给了下一位宝宝,其他家长都为扬扬鼓掌。谁知,扬扬看到这个场面,自己也激动地拍起手来,还咧着嘴哈哈大笑起来。最后,串铃又回到了指导师的手中。

  分析:从以上两种宝宝的反应情况来看,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1岁半左右的宝宝,他们的游戏活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在这种自我状态受到外界的干扰时,他们的情绪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月龄段的宝宝不需要与人交往,甚至是回避这种交往。实验证明:16~18个月的宝宝在满足了自我需求的基础上,也会产生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他们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已处于一种萌芽状态。

  简单的一个传小铃的活动,使宝宝与宝宝之间、宝宝与家长、指导师之间得到了交往的机会。在我们的印象中,大一点的孩子会主动地交往了,所以我们会为他们创设更多的交往机会,但是,对于小宝宝,我们成人或许会以一句“太难了,他做不到”取而代之了。在没有尝试后一种方法之前,宝宝们先前的反应或许会让我们认为孩子太小,他们根本不能象大孩子那样去交往。但是,尝试的结果却告诉我们,小宝宝们也需要这样的交往机会。

  社会性的培养是要从小宝宝就做起的,他们其实已经有了与同伴交往的可能性,他们也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有些话语或许是成人帮助他去表达,有些行为或许是成人协助他去完成,但是,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让我们的小宝宝体验了更多,积累了更多,锻炼了更多。

  我们成人应该有意识为这些小不点们创设更多的条件和环境,小宝宝更需要集体的氛围,更需要与人交往的机会,这为他们今后交往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同伴交往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