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5年10月21日 10:34:36 

  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体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性格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同伴交往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我国学者认为:自我意识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知”即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情”指自我的情绪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意”指自我控制和调节,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掌握等。其中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三个最主要的方面。

  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在个体与客观环境,尤其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个性的形成和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本文就探讨了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它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连接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儿童的自我概念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发展的。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儿童通过他人的评价逐渐认识自己,自我概念不断得到发展。社会心理学家C·库利(Cooley)和G·米德(Mend)的“镜我理论”指出,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是通过镜映形成“镜像自我”的过程,即儿童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等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他们认为,儿童的自我概念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呈现给他人的形象和想象;二是对他人关于自己的评价的想象;三是自我情感。但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的评价都对儿童具有同等的影响力,其中那些对儿童的自我概念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人被称作“重要他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重要他人”是不同的;学前儿童的重要他人一般是家长;到小学阶段、教师的影响力可能开始超越家长;到中学高年级,同伴对儿童的影响力明显增加。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寻求更多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自外界的评价与自身体验相结合形成不同水平的自我概念。对于学龄儿童,同伴的看法发挥了比父母更重要的作用。Hartup强调同伴交往经验对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人有被同类赞赏的本能倾向,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就可能对自我价值产生疑问。同伴交往为儿童进一步理解社会规则和社会角色构建了基本框架,Parkhurst等发现儿童少年期被群体孤立的体验将导致自卑感,被拒绝或交往退缩的儿童由于与同伴积极交往的机会有限,发展受到明显影响。研究表明,学校中遭受同伴期负的次数和儿童自我概念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被欺负儿童的低自尊无形中加固了这种恶性循环。此外,欺负他人的儿童自我概念也较低。

  二、同伴交往对儿童的自尊的影响

  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份,是与自尊需要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青少年时期,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同伴在一起度过的,同伴群体对儿童自尊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对那些对同伴的反应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讲,同伴群体对自尊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与同伴关系的亲密程度及儿童为其同伴接受的程度是同伴群体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国外的研究发现,那些与同伴关系亲切、同伴接受性高、或对同伴关系较为满意的儿童往往具有较高水平的自尊,而那些没有形成亲密的同伴关系或现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其自尊水平往往较低。儿童的同伴关系对其自尊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亲密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建立同伴间的依恋关系和获得社会支持,从而有助于缓解社会生活压力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二是由于儿童大多选择社会背景和个性特征相似的儿童作为自己的同伴,这有利于儿童建立与同伴较为一致的价值观,促进儿童自尊的稳定性。三是那些受到同伴喜欢的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其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得到强化,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增强,这也有利于保持其自尊的稳定性。但是儿童的同伴关系与其自尊的发展间也可能是一种双向的相互影响关系,即自尊水平较低的儿童更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绝。

  三、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发展

  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两个概念虽然经常被交替使用,但两者含义却存在一些差别。自我调节是指在没有外部指导或监视的情况下,个体维持其行为历程以达到某一特定目的的过程。自我控制则是指在目标受阻时,个体抑制其行为或改变行为发生的能力。

  • 同伴交往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