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游戏中的幼儿同伴交往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11月06日 08:28:59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而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生活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与成人交往,支配权主要在成人,幼儿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其顺从性、服从性特别突出,对幼儿来说,那是成人的社会;而与同伴交往,大家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没有成人的压力,支配权平等,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幼儿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对幼儿来说,这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社会。

  同伴交往是个体发展的一种心理需要,即使在婴儿期,个体也总是在积极地寻找同龄玩伴,虽然仍要成人帮助,但已能自己主动提出要求或采取行动。到幼儿期,个体的独立性加强,没有成人的陪伴也能主动找同伴交往,而且与同伴交往的次数日益增多,与成人交往的次数却日益减少。逐渐的,与同伴的交往多于与成人的交往,同伴交往对幼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那么,在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中,幼儿同伴交往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游戏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有哪些影响呢? 

  一、 游戏中幼儿同伴交往的发生。

  当我不再独享。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中心”向“愿意共享”发展的过程。“自我中心”是个体发展在婴幼儿阶段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特征,随着个体的发展,这一心理特征会逐渐减弱或消失。现在的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就读幼儿园之前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成人对孩子的爱只知奉献,不索回报,这种单向的爱使有的孩子只知道享受,形成了众人为我的“自我中心。”当他们来到幼儿园,没有爸爸妈妈,没有爷爷奶奶,老师不是独独宠爱我一个,还有许多陌生的小朋友。玩具再也不是我一个人玩,还有许多孩子要和自己一起分享;于是,交往就要发生了。

  案例:小元清,三岁半。第一次活动,她紧紧抓住自己带来的玩具,望一下同伴,又看一看自己的玩具,如果谁看着她,她就立刻抱紧玩具,并低下头,有个孩子对她的玩具很有兴趣,试着摸了一下,立刻被她把手拍开。第二、三次活动中,她的情绪有所放松,并能旁观他人玩,偶尔的笑了。第四次活动,她带了辆大斗车,看着一个小男孩玩小巧乐车,不一会,男孩主动与她交往:“来,开车!”并用手做开车动作。她蹲下去,笑眯眯的把车开过去,可当男孩一接手他的斗车,她的笑容没有了,眼睛也红了,并立即把斗车抢到手里。她不由自主地想要和同伴一起玩,可对斗车习惯性的占有,使她一下子脱离不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她以为自己失去了斗车,她不知道什么是共享。过了好一会,她也学男孩的样子,独自玩着车,男孩又主动和她交往:“我的车做你的大车。”说着把自己的车放到了斗车里,他俩对望笑了。最后,她的车到了男孩的手里,男孩的车到了她的手里。在此次活动中,我们看见,她已经成功地尝试了分享和轮换,感受到与同伴交往是愉快的。在以后的活动中,她不仅经常和男孩玩,还和其他同伴交往,并建立了友爱。

  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方面,幼儿的内心需要同伴与之玩耍,主动找同伴交往。另一方面,“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却使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受挫,不断产生矛盾,不断产生矛盾,在一次次的矛盾和后果中,交往一次次地发生,幼儿渐渐体会到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并试着累积一些和同伴交往的经验和方法,从而促进新的交往的不断产生。 

  二、影响幼儿同伴的因素

  (一)玩具是好媒介。

  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在没有玩具和材料的情况下,最常见的交往是争执、谈话、一起唱歌。而当游戏中投入了玩具,幼儿则更多地因为材料和玩具而交往了,玩具是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好媒介。在小班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出现交往时还是因为玩具的刺激和吸引。孩子们非常喜欢玩具,当他们发现同伴带来的玩具很新奇,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和同伴说:“请你给我玩一玩好吗?”“那你玩好了我再玩!”。也有的孩子对因为想占有同一个玩具而产生争执,也有孩子学着自己协商,自己交流,两人相互协调。

  (二)幼儿自身因素。

  在幼儿游戏的同伴交往中,有的孩子就比较受同伴欢迎,而有的孩子却遭到了同伴的拒斥和忽视。儿童自身的社会行为特征、认知能力、身体特征、名字等因素也会影响儿童在游戏中的同伴交往。

  1、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有的孩子能很好地进行同伴交往,受同伴的欢迎,是因为他们具有外向的、友好的人格特征,擅长双向交往和群体交往,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倾向于更多的亲社会性,擅长体育、风趣。被拒斥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是比较笨拙的和不明智的,经常表现出许多攻击性甚至是反社会能力,易产生攻击和破坏性。被忽视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行为是笨拙的:他们往往逃避双向交往,而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更大的群体中。由于他们害羞,大多数都自己玩,在同伴评定维度上都没有突出的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都比较差,容易导致同伴和教师对他们的行为视而不见。

  2、幼儿的认知能力特别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也影响着他们的同伴交往。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在交往中显示了不同的社会技能。受欢迎的儿童大都表现出对他人支持,愿意分享,能协调关系。

  3、身体吸引力。在婴儿时期,儿童就显示出对身体外部特征的偏好。在幼儿时期偏好面部有吸引力的个体,他们期望有吸引力的同伴成为自己的好朋友,一项实验表明:身体有吸引力是被同伴接纳的有利因素,并且儿童总是对那些看来身体相貌好的儿童赋予积极的内在品质,把漂亮和积极的社会行为相联系起来。

  (三)教师的影响。

  教师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对各个儿童的评价。米勒曾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学生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老师经常表扬的孩子在同伴交往时就容易得到同伴的欢迎。同时,孩子刚刚由家庭来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同伴交往的经验比较缺乏,容易和同伴产生争执或不愿意和同伴交往。这就需要老师进行相应的引导,为他们创设各种交往的机会和空间,并需要对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合理引导,帮助幼儿体验与同伴交往的快乐,从而能更好的进行同伴交往。除以上所述,影响幼儿在游戏中同伴交往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家庭交往方式、儿童的年龄差距、性别等。 

  三、游戏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时期就是游戏的时期,游戏的形式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由交往,相互分享,相互学习,体验快乐,从而得到共同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案例:在自由游戏的时候,小怡一边吹着泡泡一边对唐唐说:“我是小鱼吹泡泡。”唐唐咯咯地笑起来:“我是螃蟹吹泡泡。”“我是一条快乐的小鱼。”小怡说。“我是快乐的螃蟹。”唐唐笑着说。他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语言游戏。。

  分析:儿童象操纵物体一样来操纵语言,把语音和词句当作具有玩具和时刻伴随的游戏。有人观察了幼儿园的儿童,发现他们在游戏中的语言交往在同伴交往中占53%。儿童在相互的接触中,产生了交流的迫切要求。游戏中,孩子们相互交往,产生了新的情景和需要,锻炼和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语言是交流的最方便的工具。因为要和同伴交往,幼儿要使用和练习自我中心言语,在交流的过程中,幼儿在同伴的反映中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清楚的意识,并为社会性的语言交流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二)帮助幼儿情绪情感良好发展。

  没有同伴的孩子常会产生消极情绪,长期没有同伴,这种消极情绪会稳定成一种不良自我感觉,将严重地阻碍幼儿的心理发展。游戏中的同伴交往能使幼儿产生快乐的情绪,游戏本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同伴又能为其创造快乐的因素;幼儿的建议被同伴采纳;共同模仿成人活动的欲望得到满足;一同建筑高楼获得成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成人的阻拦的等等都能让幼儿感到快乐和满足。快乐是个体最基本的肯定情绪,快乐中包含力量和信心的体验;快乐能感染周围的人,吸引更多的同伴,营造更多的快乐,有助于幼儿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三)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虽然离不开成人的培养,但主要还是幼儿平日亲身的社会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这种积累的过程是缓慢的,它主要通过同伴交往来实现。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生活,游戏时,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他们良好的行为总是能促进其交往的成功,反过来,成功的交往又促进其良好的行为,并使之转化为一些稳定的交往技能。

  案例:有个四岁的小男孩,聪明好动,看见同伴在一起做游戏玩地很开心,就前去观看,看见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把抢过来,问他为什么要抢别人的玩具,他很委屈:“我不是抢玩具,我想和他们一起玩。”可见他的主观意识知识想参与交往,行为上却不知如何交往。一个偶然的机会,同伴用小汽车与他交换恐龙,他高兴极了,因为他最喜欢小汽车,而且这个小小的交往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交往技能的启示。从那以后,他不再去抢人家的玩具,却学会了拿一件玩具去和同伴协商交换。除此,自我调探能力也是社会交往所具备的能力。一些游戏具有明显的群体规则、活动秩序,幼儿通过彼此的观察、模仿,自觉的接受和适应群体规则的约束。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规则意识、是非观得以初步形成,并能以此调控自身行为,自我调控能力由此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游戏是儿童相互交往的媒介,让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学会与同伴分享玩具,学会协商、轮换、相互谦让和合作,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帮助幼儿更快乐地成长,更好地发展。

  • 同伴交往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