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与同伴的冲突中,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不放心让幼儿独立地解决问题,常常包办解决冲突。实际上,家长应该理解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孩子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必要的,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们提供机会,让孩子充分体验成功或失败,并在其感悟中成长。
(一)家长应正确看待幼儿同伴间冲突的教育价值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冲突是一种消极行为,有破坏性因素而加以避免,实际上,冲突是去自我中心的关键要素,能帮助幼儿逐渐形成采纳同伴观点的能力,为幼儿人际交往奠定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去自我中心,冲突具有如此的功能,正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家长应为幼儿提供解决同伴冲突的机会
面对冲突,有些家长把教育重心放在“避免”上,如:买玩具时,同样的玩具会买双份或多份,冲突发生时立即分开一起玩的孩子。家长不能不加筛选地将成人解决问题的标准原原本本地摆在孩子面前,更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快速地解决问题。对幼儿来说,具体的体验比抽象的说理更能发展他们社交能力,幼儿独立地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是言语教育和行为指导无法取代的,“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即使幼儿没有很好地解决冲突、亲历失败的经验,也是一种积累。当面临幼儿同伴间冲突时,家长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我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获得哪些经验,而不是考虑尽快地结束冲突。
(三)家长应注重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的环境因素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亲子关系融洽,家长注意提供情感支持,鼓励交往,则儿童在行为规范的内化方面最为有效。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交往中吃了亏,如:没得到想要的玩具或挨了同伴的打,家长就打骂自己的孩子,说孩子没用。时间一长,孩子遇到交往困难时,把问题或不良情绪闷在心里,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的发展是不利的。实际上在父母的温情下,幼儿会乐于与同伴交往,且在交往失败时能接受家长的建议和帮助。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家长可作暂时的冷处理,切忌从幼儿的得失出发处理问题,使幼儿产生对立,由于交往压力而回避交往。一般父母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幼儿也会在交往中表现出一定的交往策略,如果父母参与幼儿的交往活动,能使儿童形成安全感,有助于幼儿被同伴接纳,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四)家长应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
指导时宜将社会认知、具体的行为指导和体验结合起来,单方面的指导,教育效果不大。如果只进行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幼儿能说出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去做,但是到了真实的情景中,却不知所措,或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从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入手,示范教授幼儿解决冲突的社会技能,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把儿童社会认知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的。
教育不是快刀斩乱麻的事情,是滴水穿石的过程。每个家庭,每对父母,都应根据自己家庭的特点,孩子的特点,来确定最佳的教育方式、方法,从小处着手,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下面有两个案例分析供家长借鉴。
案例一:
住宅小区的公共活动区:云云和轩轩为了一辆小火车争抢了起来,云云大叫着:“小火车是我的!”轩轩也大声地喊:“小火车是我的!”还打了云云一拳,云云的妈妈看见了,急忙跑过去把他们两个拉开:“你们不是好朋友吗?为什么要打架?”轩轩噘着嘴:“不是好朋友!小火车不给我玩!”云云的妈妈对云云说:“妈妈平时是怎么对你说的,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再说小火车一个人玩并不好玩,要开来开去才好玩,云云,你站在这边,让轩轩站在那一边,你把车开给轩轩,轩轩再开给你,这样小火车不就跑起来了吗?”云云和轩轩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