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面对儿童的同伴交往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3日 21:53:28 

  儿童乐园里只有两个孩子,男孩甲在玩滑梯,身边站着奶奶;男孩子乙正从一边的扶手走上滑梯,母亲站在外面盯着孩子。甲的动作迟缓些,乙的动作较快,甲走向滑梯时,总见乙追上并试图超过他;乙为了滑滑梯,每每用手推开甲。当乙又一次试图推开甲时,奶奶终于发话了:“你怎么推人哪?”母亲突然冲上前去,对着乙劈头盖脸就是两下。乙当即哭了,两声后又不哭了,光流眼泪,缩在过道的栏杆边,怨恨的目光投向母亲。

  母亲对孩子的这两下打得我心惊,继而不解以至愤怒。我忍不住问:“你为什么打孩子?”母亲沉浸在情绪中,顾不上搭理我。而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甚至在很多人眼里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案例,却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

  思考一:家长如何看待孩子间的冲突?

  幼儿阶段的孩子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或为拥有一个共同感兴趣的玩具,或为别的小朋友阻挡了自己的通路,或为小朋友没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而恼怒等等。

  婴幼儿时期之所以多发冲突,和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分不开,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皮亚杰经常运用“山的立体模型”实验来说明这一点,即儿童总认为坐在他对面的儿童所见到的山的模样与自己所见到的一样。因此,儿童的意识只能停留在自己的观点中;而不能接受别的观点,冲突在所难免。就拿抢玩具这一经常发生的冲突来说,一个孩子认为,“我喜欢这个玩具,它就是我的。”而另一个孩子也同样这么想,所以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孩子想不到我喜欢别人也会喜欢,我可以和别人商量轮流玩或一起玩。

  其实,儿童之间的冲突是有正面意义的,即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这个问题得从同伴关系说起。对儿童来说,同伴关系就是他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在同伴交往中,儿童进行着合作与帮助,也经历着冲突与敌意。合作和感情共鸣,使儿童获得了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冲突和敌意,让儿童逐渐不再限于注意问题的一个方面,而能注意几个方面,他们的世界里不再只有自己的观点和喜好了。因此,众多儿童心理学家如沙利文、哈吐普等都认为,同伴交往及其交往中的冲突,能促使儿童学习有效的社交技能,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同时,在解决冲突建立友谊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安全感和群体归属感,有利于其情绪的社会化。

  而且,孩子之间的冲突是即时性的,短暂的,哭过、打过转瞬即忘,所以家长不必紧张。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学习和尝试运用一些方法自己解决问题。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讲明道理,循循善诱。

  思考二:家长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孩子的同伴关系?

  哈吐普将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划分为两种: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垂直关系是指儿童和成人(主要指父母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关系里,成人控制,儿童服从;儿童寻求保护,成人提供帮助。显而易见,亲子关系是一种“权威——服从”关系,儿童与父母在心理上、地位上是不平等的。水平关系是指儿童和同伴之间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儿童与同伴无论在能力、心理、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具有主动性,他可以在自己的活动中选择同伴。

  这是两种对儿童的发展具有不同意义的关系。亲子关系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护,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同伴关系则给儿童提供只有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的学习技能和交流经验的机会。这两种作用不同的关系告诉我们,不能用亲子关系中的成人视角去看待儿童同伴交往的平等互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父母沿袭了他们在亲子关系中看问题的方式,因为孩子在亲子交往中是一个受保护的对象,是服从者,是被教事者,所以在家长和孩子交往以外的其他环境中,如同伴交往中,孩子仍然应当是受保护的、被教育的,服从家长意志的。这势必造成家长对孩子处处照顾,事事干涉,剥夺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成长、获得经验的机会。

  思考三:父母在儿童的同伴交往中究竟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表明,家长和孩子的同伴交往发生联系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有三种最具影响力。第一种:父母的社会经验会影响到儿童在同伴关系中

  • 同伴交往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