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孩子和同伴交往更愉快,3岁以前你可以这样做(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5年11月04日 11:00:26 

  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在交流时,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同一个玩具上。这种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是孩子实现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和模仿学习(imitation)的基础能力。

  因此,如果你的宝宝看到别的宝宝在玩一件东西,就忍不住过去也想摸摸玩玩,千万不要紧张,孩子只是好奇而已,是没有恶意的。

  这时候家长不必干预,在旁边小心观察就好了。如果观察到你的孩子很好奇,而对方有些忌惮,则可以在孩子接触对方之前搂住孩子。

  然后把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描述出来:“小熊!妹妹在玩小熊,真有意思!好想摸一摸!” 然后帮孩子问:“你好小妹妹,我可以摸一摸吗?”,示范友善的态度和询问的社交技巧。

  这时候如果自己也带了一兜玩具就最好不过了,因为这样就可以交换,或者在对方主动分享的时候回赠表示感谢。

  无论如何,切忌当孩子对同龄人和别人的玩具好奇的想摸摸的时候误解孩子:“诶你怎么拿别人的东西!” ,或者“小哥哥/小妹妹在玩呢,你别动”之类的。

  当玩具充足的时候,孩子们会喜欢平行游戏,即彼此相邻但各玩各的。这个年龄段,孩子同彼此的友善程度非常受他们之间熟悉程度(familiarity)和过往社交经验(past experience)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尽早帮孩子找个相对固定的同龄伙伴、并积极引导会有很大帮助。

  18-24个月

  这个年龄的孩子,当妈妈和小伙伴同时在的时候,他们几乎永远会选择同龄人一起玩(玩包括旁观、平行游戏、合作游戏等等)。

  当同伴在的时候,他们不再那么需要妈妈的关注。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很无聊、很累,不妨和有一般大孩子的妈妈约着一起带,两个人聊着天,两个孩子也可以一起玩。

  研究人员还对比了三个场景下孩子的交往情况:玩户外大型玩具(large play equipment)、玩室内便携的小玩具(small portable toys)和在没有玩具的房间里时,孩子的社交行为。

  让研究人员没想到的是,在没有玩具的场景下孩子表现出最多的创造力——他们会创造自己的“玩具”,把家里的东西想象成不同的东西,拿来玩。

  他们甚至会把彼此当成“玩具”(DeStefano & Mueller, 1982)。

  这可能是因为和成人互动的时候,大多数情况成人会是“发起者”,决定玩什么,怎么玩,而和同龄人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会对“玩什么”、“怎么玩”有更独立、更主动的思考。

  另外两个场景中对比: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孩子之间的互动更积极、表现出的社交行为更复杂,而在玩小玩具的时候,孩子之间发生更多冲突,表现出更多负面情绪。

  因此如果妈妈不善于解决冲突、教授社交技巧,而是更想避免孩子之间的冲突,把孩子带到有大型玩具的地方可能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

  • 同伴交往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