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与外部世界的丰富经验。语言教育的重点是在日常生活与游戏活动中提供大量富有情感和韵律、与具体活动密切相连、简单多重复同时又丰富的话语刺激,认知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与日常生活活动,引导孩子发现、积累对世界的认识,逐步发展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情绪教育则主要应当通过为孩子提供积极应答的人际环境,及时觉察并满足其基本的身心需要,使孩子建立对环境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保持积极的情绪。婴儿期动作、语言、认知与情绪的健康发展将为孩子的身心成长奠定极为重要的基础。
父亲在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首先,研究显示,儿童的智力水平和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和相处的质量密切相关,其中尤以相处质量的作用最为重要。与孩子相处时,父亲应当积极主动地和孩子共同活动。无论是共同进行运动活动,或是摆弄玩具的精细活动,互相应答的语言游戏等,都会为孩子带来新的经验,促进其身心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父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通过为母亲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分担家务劳动,改善母亲与孩子交往的质量,间接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利用闲暇时间,和家人一起带着孩子到公园、郊外、博物馆等,在举家乐享亲情的同时,也为孩子的动作、语言、认知与情绪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Q:我儿子11个半月,脾气很坏,无论看到任何他感兴趣的东西都要去拿,然后在手里先摆弄一会儿,玩够了就放入嘴里咬,如制止他,就大叫,以哭相逼,我该怎么办?
武汉戎文群
A:孩子“脾气坏”、难于控制往往是家长与孩子互动不良的表现。触摸、摆弄、甚至用嘴尝尝喜欢的东西,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极为自然的行为,也是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出于安全、卫生等多种原因,这种自然的探索行为必定要受到限制,因而引发父母和孩子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解决这对矛盾,实现对孩子行为的有效控制主要依赖于家长采取恰当的策略,其关键在于合理、及时、果断和一致。这就是说,首先,不要事事处处都限制孩子的行为,适当允许孩子采用这种自然的探索方式。如果家长认为有些东西有危险,那么应当将其放置在孩子看不见、接触不到的地方。其次,当孩子去拿或吃危险、不卫生的东西时,家长应当立即通过严肃、简短的禁止性语言与行动中止儿童的行为,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致。当孩子反抗时,家长不能表现出迟疑或许可,否则孩子会反抗得更激烈。在制止孩子的行为时,家长的语言、表情要肯定、严肃,动作要快,既不粗暴也不犹豫,更不要反复用“行吗?”“好不好?”等请求式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情况比较紧急,孩子情绪较为激动,讲道理往往不能奏效。只有在制止孩子的危险行为而且使孩子的情绪趋于平静后,讲道理才可能逐步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约束力。如果孩子持续哭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冷处理,即把孩子带到一个安全、安静的地方独处或抱在膝上,避免任何视线接触和言语交流,让他暂时失去所有人的注意。一旦孩子的哭闹暂停,立即带孩子从事新的有趣活动。
1-2岁
Q:我的宝宝快15个月了,不到7个半月就会爬了,而且爬得特别快,9个月她就能扶东西走,可到现在还是走不稳,只要不让扶东西,她就喜欢爬,请问该怎么办?
北京李淑萍
A:爬得好的孩子有时的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