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比同龄孩子晚。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爬行这一项有效的自主活动技能,学习走路的愿望和实际需要就相对较弱。对此情况,家长首先要对孩子有信心,不要过于心急,以免因为可能较多催促而使孩子情绪波动甚至产生逆反。由于孩子迟迟不走的原因并非生理因素,而主要是动机不足,所以要尽快让孩子走得好,就需要激发走的动机。一方面,在初始阶段,应当允许孩子扶着东西走,使其逐步建立对行走的安全感。孩子之所以在不能扶物行走时就喜欢爬,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信心和安全感。只有行走的经验越来越多,信心和安全感才会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在孩子的生活中设置需要通过行走才能实现的目标。例如,和孩子交往时保持适当的高度,使孩子在爬行状态下很难保持视线接触和追踪;或者将孩子喜欢的东西放在较高的地方,使孩子不得不借助行走来实现目标。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积极的鼓励。一当孩子站立行走,就立即夸奖、赞许;无论孩子是否需要扶物或是走得是否稳当,都鼓掌欢迎、拥抱。
Q:1岁9个月的宝宝很急躁,做事做不好,就发火大叫,然后就说:“宝宝搞不好,妈妈搞。”我这时应该怎样引导他?
合肥刘晓梅
A:首先,家长要客观地评判这件事孩子是否能够独立完成。有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可能就很难。如果这件事超过孩子目前的能力,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来做。其次,在孩子自己做事时,特别是一项刚学会做的事情时,家长要陪伴孩子,看着他怎么做,给予必要的提示,在孩子受到挫折或不耐心时,及时给予鼓励。如果这时家长不在场,孩子感到无人关注,对挫折的忍耐度就会降低。第三,如果即使有家长的关注和鼓励,孩子自己也有能力去解决问题,但仍然不耐烦,那么家长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1)温和、坚定地说“宝宝能行,试一下......”,即用言语的鼓励和提示;2)拿着孩子的手,和他一起开个头,然后让他自己做;3)给孩子示范一次,再让他自己做;4)如果孩子情绪激动程度较高,允许他暂时停止,等平静后再继续。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孩子做出努力,立即予以积极的鼓励和赞扬。在孩子平静的时候,可以逐步尝试通过故事讲道理,帮助孩子逐步形成内化的规则。
Q:我的宝宝22个月,已经可以背出我在他15、16个月时无意中读来哄他睡觉的唐诗,出乎我的意料,可我不知该如何开发他的智力?(南京李娜)
A:这反映出宝宝对富有韵律的语言刺激具有偏好,对这些刺激的记忆能力也很不错。由于在学前时期语言发展是极为关键的,所以继续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家长可以继续通过诗词、儿歌等韵律性的语言材料以及日常对话等方式丰富儿童的口语经验,帮助儿童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开始每天定时和孩子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或看图书读诗词、儿歌,引导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并学习将语言的音、义、形逐步连接起来,为今后书面语言的学习提供基础。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此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动手、动脑活动机会,以及与自然、与社会的交往都将有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
Q:我的宝宝(1岁10个月)从1周岁时,就爱乱扔东西,还特倔,不知该怎样教育他?
黑龙江贾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