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决定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带有相当程度的机械的和形式化的色彩,该课程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比较被动的和消极的,这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外,还有人批评该课程模式偏重智力训练而忽视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结合实际,谈谈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1)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特征:
方案活动时瑞吉欧教育体系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儿童以小组活动为主的形式与教师一起合作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类方案活动可以起始于儿童,也可以由教师在观察儿童的基础上发起。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j 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请详细阐述,并举例)
k 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请详细阐述,并举例)
l 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请详细阐述,并举例)
(2)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养育者和指导者。(请详细阐述,并举例)
(3)结合实际讨论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瑞吉欧的启示。(请详细阐述,并举例)
2.试述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1)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有3次:
J、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上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幼儿园教育主要照搬外国的教育模式,先效法日本,后仿效西方。"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一方面接受并引进了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也洞察了幼儿园教育照搬外国所带来的弊病,提出了从课程改革入手,使幼儿园教育科学化、本土化的主张。
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K、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50年代,学前教育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形成的学科课程体系,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教学内容系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容易操作。50年代的我国刚摆脱多年来战争的困扰,百业待兴,在教育方面需要有新的正常秩序,这种注重结果,容易操作的学科课程体系迎合了当时的需要。
L、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80年代开始,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开始广泛传播;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们的思想再次受到重视。 80年代初开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针对的问题是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的实际活动和直接经验。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根据它的精神,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只要能影响儿童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都被看作是课程。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设计与实施了各种试验性课程,除了综合教育课程以外,还有活动教育课程、发展性课程、游戏课程、情感课程,等等,各地区也相继开展了课程改革试点工作。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由幼儿园为主确定自己的课程。
(2)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请详细阐述,并举例)
j 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
k 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
l 0-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
m 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
n 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