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元智能教育(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1年10月25日 10:50:56

  在走小山坡时,他也不敢走。他见到爬梯时,想爬,但又不敢爬,只是看看。

  我们带他做其他动作游戏时,发现其小手的精细动作能力较差。如用小勺将绿豆从这只碗舀到另一只碗时,他不会用勺,而用手来代替。在吃糖果时,他选了"齐云山枣糖",可不会剥,在鼓励下他自己动手剥,但未成功。我们说:"要不要老师来帮忙",他点点头。

  我的思考:

  仁仁胆小,除因对周围环境有陌生感外,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胆小的孩子,至少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或认识偏低或认识过低。个体对自己的感受的审视与认知,就是加德纳所说的内省智能,又称"自我感"。对此我想,如何帮助仁仁提高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水平,增强其自我感,即重视内省智能的培养,这应是教育研究的重点。

  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十分重视个体的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加德纳认为:个体不同的行为以微妙的方式结合起来,去进行思维运算。幼儿的握勺与抓物,总是先把够物与视物这两个动作结合起来进行。这中间存在着行为动作的复杂化和精细化的过程,这里既有发展的差异性,又有教育的功能发挥等问题。按《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的要求,婴儿的用小勺进食动作训练,应从13~18个月就可开始。仁仁两岁半了,在用小勺等方面的动作不熟练,反映了他某些动作智能的发展还存在着滞后性,这需要我在带班中加以注意。

  观察记录之二:"他是一个不说话的人"仁仁来园的第一个月,除了有一个星期因保姆离开,他哭了几天之外,大部分的时间是一个人独处一方,一声不响地在独坐独玩中度过的。平时活动也是自行其事。一天上午,我带小朋友去戏水池看中班的哥哥姐姐抓鱼,好多小朋友开心地与哥哥姐姐呼应着:"呶,这里有鱼""又抓到了一条了"。可不一会儿,我发觉在我身边的仁仁不见了,我急忙四处寻找,结果在小操场的运动器具处找到了,他一个人独自在一间小屋内自娱自乐着。

  这阶段,我总是千方百计地去亲近他,并与他讲悄悄话,可他所采取的态度是:不理不睬,不声不响,并以沉默不开口来对付你。有时,我组织孩子们活动时,其他小朋友能与我积极呼应,而仁仁却从不呼应,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的一角,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有小朋友称他是"一个不说话的人"。如何让他开口说话?又如何让他能融入到孩子们的群体之中去呢?这正是放在我面前的一个又急待研究的问题。

  我的思考:

  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讲述二至三岁的婴幼儿时提及皮亚杰的研究成果,认为这正是处于"自我中心主义的阶段,儿童在这一时期仍锁在自己个人的世界的概念中,他尚不能完全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上"。他们是个单维度的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是个内在的社会人"。为此,我想,刚来幼儿园还不到一个月,是否要急于让他开心?是否马上要他融入群体之中?是否要马上对老师进行积极的呼应?此时我反思自己是否过于急躁?从他家人那儿我了解到,他在家里话也是不少的。所以,我改变主意,不是急于去改变他的性格特点,而是更仔细地进行观察,以便作更进一步的了解。

  观察记录之三:"哭没有意思"仁仁来园四个星期了,起初两个星期有保姆陪伴,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情绪不安,或一个人独自静坐在小椅子上。他总是在能看到保姆的视觉范围内,观察着那些哭闹的孩子,有时,还以同情的心态,用餐巾纸给哭闹的小朋友擦擦眼泪和鼻涕。

  两个星期后,保姆不再陪同,他分离性焦虑表现得十分明显。在保姆送他来园之后,他总是紧紧地搂抱着保姆,不愿走进教室。见保姆硬性离开时,他哭叫得十分厉害。他边哭边闹地叫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妈妈"……我们抱着他,可他还是哭个不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由其他老师将他抱到园长室,防止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情绪。他却从老师手中挣扎下来,独自一人走到自己的教室,表示不愿在园长室久留。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