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上述七种智能,分别只是在于他们在这七种不同智能的程度上的高低,其程度的高低,并非全然与生俱来;在胎内的后半期,出生后的前三年,甚至在14岁之前的后天环境对一个人的多元智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学校的考试制度,仅能在所圈定的范围内,根据课程纲要,鉴定一个学生在学术上的成就。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例子显示,学业成绩标青者,未必能在事业上表现标青;而实际上,在社会上能发挥高度的影响力,才智出众者,有许多在校时成绩平平,甚至是考试落第生,也有少数是半文盲。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考试制度在评量学生的才智表现方面全无作用。一般上,在专业界,职业诸如医生、工程师、绘测师、律师、财务专家等,大专文凭中的成绩表现较能反映其专业知识与才能。其他诸如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智能,以目前的考试制度,尚无法有效鉴定。与这类智能有关的企业家、宗教家、哲学家及许多与商业有关的领导人与职业,通常须在社会大环境中“考”出来。因此,应试教育会被另一种较为全面的评估才智的教育取而代之;注重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也着重EQ,人性、人文的教育制度将应时势衍生。
智能,并不是某种绝对的特质,从出生时就已固定而终生不变。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每一种智能都在幼年时期萌发,而后在生命历程的不同时期茁壮,再随着各人年龄的增长而老化。每种智能都各有其独特的衰退形式,有的逐渐衰退,有的急遽消失。在七种智能中,音乐智能发展得最早。莫扎特三岁即能谱曲,九岁能写交响乐。数理逻辑的思考能力在幼年时期萌发时间较晚,而在青少年时期达到最高峰,中年后便衰退了,从历史中,我们知道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由那些数理专才在四十岁之前作出的。爱因斯坦在十六岁时初探《相对论》,巴斯卡和盖勒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根据前说,葛德纳这位神经心理学家的多元智能理论,脑部系统可区分为七个颇为独立的部份。大多数人的语言智能,多半仰赖左脑的功能。而音乐、感受空间的和人际交流的智能则大体由右脑掌握。动作灵敏的是由运动神经脑外层灰质、基底神经节与小脑控制。脑前额叶则对认识自我的智能特别重要。
根据1981年诺贝尔医学得奖者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史贝尼博士的研究,人类的右脑主管直觉、灵感、发明、发现,还有艺术力等富有高度创造性的功能。左右脑(间脑的左边与右边)的功能分配如下:
左脑 右脑
右半身的触觉、控制 左半身的触觉、控制
右半部的视觉 左半部的视觉
右耳的听觉 左耳的听觉
语言的能力 音乐的感觉
计算处理能力 图形的感觉
观念性的思考 整体的掌握性
理论性的思考 合成性思考
时间连锁性的思考 探寻的能力
分析性的思考 判读隐藏含意的能力
连续性的手工作业
摘自《潜在脑的发现》
在“多元智能论”创立之前,心理学家都普遍上认为语文/概念推理能力及空间/结构推理能力对人类在文学与科学工艺所达到的成就有极大的作用。这两大领域的才智也切合“多元智能论”中的“语文、数学逻辑”与“感受空间”诸项智能的论点。1960年代末期与70年代初期,根据美国全国大专学府调查报告写成的«天才研究计划»(Talent Project),发现犹太族裔的大专生在语文/概念推理能力方面的表现,普遍上超越其他白种人及其他族群学生。而胡先、康柏、高迪尔博士等心理学家则发现日本族群育儿的哲学与方法(亦包括东南亚的中、韩族群)在培养“空间/结构推理能力”的方面有很大的影响。犹太人在文学、艺术、科技、医学、经济等领域中均人才辈出;以人口作比例,在上述各领域的杰出成就,犹太族群比全世界的其他族群(包括欧洲人及亚洲人)高出30倍!在这方面,英、美、加拿大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犹太人的育婴法,诸如用襁褓包扎婴儿、对婴儿喁喁细语、唱诗歌、注视、微笑都对婴儿脑细胞、脑力的发展有催发作用。日本人则注重非语言的肢体交流,注重婴儿视觉与注意力的发展,这对后来的“空间/结构推理能力”的开发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