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观的结构与幼小衔接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1年10月10日 20:59:03

  当前,幼小衔接间题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获得了较大的进展。比如:幼、小双向沟通;双重准备;学制"双轨"并进("双轨"即幼小分离制和幼小一体制)。这些研究对于完善幼、小衔接理论、推进幼、小衔接的实践无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瑜中有瑕的是:人们常常以社会为本位,强调社会发展对儿童的要求,重视社会规范对幼儿的约束,尽管这对于儿童的社会化是完全必要的,但仅从社会本位来思考幼、小衔接间题,似乎会出现两点不宜。一是理论上使人们产生只见社会、不见儿童的困惑;二是实践中将幼、小衔接的内容、手段涂上浓重的社会色彩,忽略了作为发展中的逐渐具有人的全面本质的幼儿对幼、小衔接的制约作用,因而导致了幼、小衔接中的"小学化"倾向和"短、陡、快"("短"即幼、小衔接的起、止时间短,起于幼儿末期,止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甚至更短,"陡"即时-作息制度、空-生活环境等变化幅度大;"快"即衔接的速度快,在幼儿园表现为对大班幼儿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强化训练,在小学表现为对刚入学的新生的角色意识、角色行为的强制转换)等现象。为存瑜化瑕,认识和关注儿童,了解和探索儿童观的结构并将幼、小衔接工作置于科学的儿童观的指导之下,便具有了十分特殊的意义。

  一、儿童观结构儿童观即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观览儿童观的繁枝茂叶,便知现今吮吸着众多学科的营养而亭亭玉立的儿童观是将儿童置于 "人"这个大背景上,顺着"完整的个体"纹路展示了它的横向要素结构,沿着"发展中的个体"的轨迹,呈现了它的纵向层级结构。"横"、"纵"交织,构成了儿童观的结构座标。横座标上反映的是幼儿作为完整的个体所应包括的身体、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要素,这些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纵座标上显示的是幼儿作为发展中的个体所表现的发展阶段与水平。就发展阶段而言,幼儿的发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所谓阶段性是指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说明了幼儿发展的质的差异性;所谓连续性是指幼儿从此阶段迈向彼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它通常反映出幼儿发展的量的差异性,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就发展水平而言,幼儿的发展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所谓共性是指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身体、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所谓个性是指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共性反映了个性,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二、儿童观的结构特点与幼、小衔接影响幼、小衔接的因素很多,儿童观的结构特点是影响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儿童观的横向要素结构对幼、小衔接的影响儿童观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问世。就其横向结构而言,它经历了一个由单因素结构到多因素结构的变化发展过程。当幼儿园一诞生,客观上就出现了幼、小衔接的需要,而儿童观的横向要素结构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幼、小衔接产生着影响。

  1、儿童观的横向单要素结构与幼、小衔接    儿童观的横向单要素结构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对儿童特质的片面认识。幼儿园诞生之初,许多人将儿童常常理解为生物学上的人,认为儿童只有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幼一儿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幼儿的身体。幼、小衔接的重点自然就是发展幼儿的身体,使幼儿凭借强壮的身体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这种单一的衔接内容所训练出来的幼儿是很难适应小学生活的。此外,发展幼儿的身体与动作的活动通常以动态的方式在户外进行,而这与小学生大多采取相对静止的方式在室内进行的学习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幼儿身体的发育、动作的发展既源于"获得",又来自"习得"。"获得"强调自然历程,"获得"的存在本应成为人们选择适宜的"衔接"内容的一个依据,但很多时候它却成了人们放弃对幼儿进行衔接教育的一个借口。可见,儿童观的横向单要素结构不仅影响幼、小衔接的内容、方式,还影响着人们对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态度.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