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实践中,为了使孩子们的良好行为得以保持和发扬,偏差行为得以纠正和改善,我运用的最多的方法就是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运用这两种方法,有时效果显着,有时却适得其反,究竟是何原因呢?我想通过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来分析一下。
失败篇(一)户外活动时间快到了,我弹起了音乐提醒小朋友把积木收好,准备下楼。这时,小峰手里拿着一个挺复杂的建构作品,兴冲冲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看,我搭的新型战舰。”我看了一眼,果然不错,便夸奖说:“嗯,真不错!快去收起来吧。”小峰失望地走开了。
分析:虽然老师对小峰的回应是正面的表扬,但这样的称赞似乎有些敷衍,小峰的热情可能就被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扑灭了。
对策:因为时间关系,老师可以说:“搭得不错,先放在钢琴上,等做完早操老师再和小朋友一起好好欣赏。”
(二)放学的时候,小丽手里拿着我奖励给她的小红花,高兴地跑向妈妈,她的妈妈问:“老师为什么要奖给你小红花呢?”小丽说:“因为我今天表现好,是个好孩子。”
分析:表扬的目地无非是让孩子的良好行为得以保持和发扬,所以,老师的表扬要具体,要让孩子知道她的哪些行为是让老师感到欣慰的,这样,她的良好行为才会重复。而简单的“表现好”、“好孩子”则无法让孩子了解老师表扬的是她的什么行为,那她的良好行为也就得不到及时的强化。
对策:老师的表扬要具体化,要让孩子能理解什么是好的行为,并愿意重复那样的行为。如:“你今天能自觉把玩具柜整理好,老师谢谢你。”“你现在会有礼貌地向别的小朋友借玩具,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你现在的样子。”
(三)小阳和小伟一起搭积木,不知为何发生了争执,生气的小阳对小伟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脏话,正好被我听见。我听了特别生气:小小年纪就这么不讲文明,万一别的小朋友也跟着学,这怎么了得,应该好好批评。于是在晨间谈话时,我便对大家说:“今天老师特别生气,因为我听见有个小朋友说脏话,真不讲文明。”话音刚落,其他小朋友就窃窃私语:“是谁呀?”“说什么脏话啦?”小伟马上接上:“是小阳,他说……”
而过后,又经常有小朋友来告状:“老师,小阳又说脏话啦!”“老师,刚才小阳说我……”
分析:对于小朋友,开始说脏话是一种无意的模仿,而在他说脏话时,如果我们给与任何的反应,都可能变成对他说脏话的“奖励”,不论我们的反应是生气或难过,愤怒或斥责。正是我的不当批评,既无意强化了小阳的负面行为,而且还让其他小朋友有了模仿的机会。
对策: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对策就是不予理会。孩子讲脏话的目地无非想引人注意或令人生气,在他讲脏话时,我会假装没有听见,不用眼睛去看他,甚至干脆离开现场。我这么做,同时也提醒其他小朋友这么做。
(四)辰辰上课时经常不专心,还要吵闹影响旁边的小朋友,我用眼神提醒了几次也不奏效,于是,我停下讲课,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并让他一个人坐在最前面。小朋友都不吱声,辰辰则很不情愿地坐到了前面。课堂恢复了正常,辰辰也安静下来了。过了一会,我示意辰辰回到他原来的座位。
可是不久,辰辰又开始扰乱上课秩序了。
分析:我的做法和我原来的用意适得其反,因为这么做,反而使辰辰得到了全班小朋友注意的机会,而我对他的轻易原谅又使他更得寸进尺。
对策:改课上批评为课前提醒,最重要的是把对他的要求分步来执行,并结合表扬鼓励,从而不断强化好的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