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培养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发展(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0年11月18日 10:12:43

 

  另外,还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帮助幼儿懂得理解他人对自己的爱,如:讲“野花”的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对老师的爱;讲“七色花”理解小主人公关爱伙伴、关爱他人的行为;学习歌表演“我的好妈妈”、“小乌鸦爱妈妈”、“我为爷爷捶捶背”,从表演的动作中亲身体验关爱别人时所产生的愉悦情绪;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了解老一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的辛劳和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等等。这样以提高道德认识,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总之,就是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其懂得为什么要关心父母,关心老师和关心伙伴。  

 

三、让孩子有自由的权利

 

  爱是理解,爱是包容,爱是具有博大的胸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幼儿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所谓的健康,不光是身体健康还包括了心里健康。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为幼儿营造一个适宜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具有健康的心态。以健康的心态去和别人相处和交往。所谓的“适宜的精神环境”,我认为要让孩子有一定的自由,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在孩子看来,许多事情都是有意思的、好玩的。例如在幼儿园的“娃娃家”中,孩子们能玩出各种花样,什么做饭、剪指甲、哄宝宝入睡、招待客人……数之不尽。而这些游戏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是常见的,这时的他们正处于模拟的社会学习中,如果老师每个游戏都为孩子定下了框框条条,将极大限制了孩子们的主动发挥,就没几个人愿去玩了。所以如果取消了这些限制,你会发现孩子们反而更爱到“娃娃家”去,同时会发现他们玩得更好,更开心,更尽兴,合作地也更好了。当然,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创设情境及情境表演等活动,进行练习、强化幼儿行为。如情境表演:“我为妈妈过生日”体现孩子对妈妈的爱,一个吻,一句“妈妈辛苦了”,一个自制的小礼物,表达了孩子爱妈妈的情感。又如情境创设“老师病了”则引导幼儿对他人的痛苦产生同情、关怀的情感体验,教育幼儿在言语、行动上关心帮助他人。 孩子都喜欢小动物,我们可以以次来激发幼儿的爱心。在班级自然角里饲养易于管理小动物,如:金鱼、小蝌蚪、小白兔等,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感情。同时设置一些情景以激发幼儿的爱心,如: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小朋友怎么办?兔妈妈去拔萝卜了,大灰狼要吃掉小白兔,小朋友应该怎样帮助它?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通过以上情景的回答,他们的爱心也会在无形中得到培养。

 

四、建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良好常规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幼儿也如此,合理的常规是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必要保障。但过去我们考虑得更多的是便于管理,生怕出现什么失误,所以对孩子们限制太多,而自由自主活动的时间自然少了。随着新《纲要》的实施,我们发现常规还是不可少的,怎样才能使常规更符合幼儿的需求和实际呢?

 

  我认为老师或家长完全可以和孩子在活动中一起制订一些常规。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时幼儿在制订常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常规意义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遵守常规,进而遵守社会秩序的自觉性。

 

  记得在一次晨间活动中,几个孩子都想打羽毛球,可球拍只有两个,有的孩子就抓住球拍不放,有的就捏住羽毛球不给,争来争去,差点要打起来。本来我在旁边想看他们怎么解决的,这时不得不出面干涉了。我请他们把球和球拍全部放回箱子,并说说谁想玩,他们一个个都吵着要玩。我就提醒他们:“你们这样下去谁也玩不到,能不能商量一下,想出一个大家都能玩到的办法?”仅片刻工夫,俞焜就提出用“石头、剪子、布”来定输赢,赢了就玩。结果肖逸输了后表示还很想玩,怎么办呢?他们又商量了一个办法,用“计分制”解决,谁先丢5个球,就淘汰换人,这样“皆大欢喜”。而我在夸奖他们会动脑筋的同时,又对围观的小朋友进行了教育,“以后再发生这类的事,可以学俞焜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

 

  实践证明,这办法很有效,孩子们在实践中自已制订了不少常规。有“游戏中”的、有“活动中”的,并且自觉性很高,基本都能很好的遵守。现在,这类“争抢”、“告状”的事越来越少了,这也说明幼儿的能力是可以挖掘的,不要小看他们,我们成人应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不必事事代办。

 

五、教师与家长应当与幼儿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

 

  好的教育离不开好的家长。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和幼儿之间是平等的。从根本上讲,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是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而存在的,师生关系的社会学表现就是“人→人”的关系。教师和幼儿虽然有履行职责的不同和完成任务的不同,但从人的尊严和权利的意义上讲,都是平等的。我们的家长也应该有这方面的认识,与孩子平等的相处。

 

  由于幼儿教育过程是由教师的指导和幼儿的学习相互进行的,所以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在自己和幼儿之间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以便为幼儿教育活动顺利有效的进行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证,尤其是要做到对新生的尊重。对于 “调皮捣乱”的孩子,更应如此。家长也要注意这一点,在家里在户外,都不能事事“摆架子”,否则就会滋生与孩子的距离,使孩子不愿与你亲近,从而阻碍了他社会学习的进展。社会上不少的“问题儿童”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亲情的冷漠,爱心的缺乏。从而养成了他们不符合社会行为规则的习惯。培养幼儿的爱心,家庭和学校必须密切配合,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我们就加强了家园间的互动。但在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的初期,很多家长不太理解我们的教育工作,存在着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如,有的认为爱心培养可有可无;有的虽然表示有培养的必要,但认为无需进行专门的教育活动;有的希望幼儿园加大智力开发的力度与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有的甚至认为培养幼儿的爱心,会使孩子从小吃亏,长大窝囊等,针对各种各样的认识,我们在“家长园地”中向家长宣传了爱心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爱心培养的目标、内容,使家长对爱心培养工作有初步的认识,并帮助家长分析幼儿忽视长辈的辛苦、任性、乱发脾气、不知体贴大人、随意对待小动物等缺乏爱心表现的原因,及会对幼儿今后社会性人格发展出现的危害等,促使家长转变他们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同时,我们还经常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爱心的方法。如:如何在家庭中营造友爱和谐的精神环境、如何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如何强化幼儿的爱心行为等,使家长逐步掌握合适的教育方法,从而更有力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促进家园之间、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我们每次的家长会上和亲子活动时都要留点时间,组织“我的教育经验、夸夸我的好宝贝”等活动,大家分享着培养孩子的经验与收获。此外,我们还组织家长就“当孩子做出关爱行为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使家长了解到用正确方法适时地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积极行为的巩固与内化。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