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对原始的记录资料进行概括,学习表述的技能。为了使探索与操作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我们教师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让孩子自己观察,自己记录,自己绘图,自己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例如,我们曾让中、大班幼儿每天在家做气象记录,一个月后就会有一本小资料,一年下来就会有12个小本子。这一本本的记录是幼儿探索天气情况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幼儿一起绘制了12张小表格,每一张表格画上3排竖格,如果是晴天就在第一排竖格中涂上红色,是雨天就在第二排涂蓝色,是阴天就在第三排涂灰色。这样下来,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就可以一目了然,一年中各个月份的天气情况也可以进行比较了。幼儿还可以在每个月的统计表后面配上相应的画面,也可以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模仿电视上的节目主持人解说某月的天气情况图。对幼儿自己探索的原始记录进行加工整理、去粗取精、抽象概括,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一些事物变化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实际的探索与操作,感知和体验到了科学教育活动的无穷奥秘和乐趣第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迷”上科学。但是,低估孩子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虽然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很强烈,但还是需要我们善加引导才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还能丰富他们的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例如:到了冬天,孩子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冬天为什么我们的嘴里会冒白气呢?”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光凭用嘴说是解释不清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做“水的三态变化”的小实验,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其观察的兴趣,又可以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学习科学知识活动。这样的活动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同时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第五,我们重视了幼儿积极参与的意识,引导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幼儿园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让幼儿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幼儿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幼儿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可以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例如:在科学活动《如何使物体移动》中,幼儿会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移动,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用手推、拍、拉、滚,用脚踢,用水冲,用一个物体去作用于另一个物体等等的热闹场面。由此看来,有多种正确答案的提问能充分唤起每个幼儿以往的经验,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并使幼儿按自己的理解去解答问题。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有关力的经验,而且发展了独立性和扩散性思维能力。
最后,我们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这一方面,我们主要结合了幼儿的一日生活,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我们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是《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因此孩子们十分喜欢绘画活动。趁此机会,我们及时鼓励幼儿大胆使用颜色,鼓励幼儿把绘画使用的颜色与人们所穿衣服的颜色和周围环境中的颜色进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幼儿不仅对颜色有了较精细的区分,而且学习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还引导幼儿注意食物的变化,青菜炒熟之后变小了,大米煮熟之后变大了,螃蟹、大虾煮熟之后会变颜色等等,这都是孩子们重要的科学经验。另外,日常生活中的散步也是孩子们学科学的好机会,散步时,让幼儿注意树木的变化、天气的变化,或者让幼儿闭上眼睛,听一听有什么声音,再睁开眼睛看一看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探索与操作活动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的。因此,我们老师要尊重孩子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注意观察,珍视孩子们的探索观点与操作过程,用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