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语表达的技能(一)含义口语表达技能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运用经过加工整理的口头语言组织活动、传递信息、进行师幼交流等的行为方式。教师在运用口语类的方法时,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的技能。
(二)口语表达的常见形式根据教育活动内容特点和信息传递要求的不同,口头语言表达形式通常有讲述阐释语、激情激烈语、启发诱导语、指令指导语、归纳小结语、评价勉励语、调控应变语言等。
1、讲述阐释语是教师向幼儿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解释、说明所用的语言。实用讲述阐释语必须规范、明了、流畅,针对幼儿的特点,讲的通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语气肯定、语调平稳、语速适度。
案例:艺术活动----"绘画装饰伞"活动片段教师:小朋友,请你们想一想,下雨天人们打的伞都有哪些颜色?哪些花型?
幼儿:(略)教师:对,伞有单色、多色,也有花纹、动物,点、线、格子等花色。(出示一把无色伞)这是一把没有装饰好的伞,我们怎样才能使这把伞变的漂亮呢?小朋友可以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颜色勾边、涂色,注意勾边要勾的深、浓,涂色要涂的均匀,向一个方向涂,注意颜色要搭配好看(最好是一边阐解一边示范)(2)激情激趣语是通过口头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来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3)启发诱导语是教师通过提问、质疑、暗示、点拨等启发引幼儿寻找问题结论的语言。启发诱导语在应用时音量不宜过高,语调应沉稳平静,吐字应清楚,语速应缓急适当,提问要有梯度,步步设疑,适时点拨------不到火候不揭锅。
(4)指令指导语是教师用肯定的语气要求幼儿按指定的方式、规定的程序操作、实践的语言。通常用在操作活动中。使用这种语言时要注意:指令性的话要说的明确、简洁、响亮,突出'要'、一定要、必须一类指令词,体态要亲切,还可以使用一些敬词 请 ,以体现对幼儿的尊重。
(5)过度转换语是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一定的词语把活动中的两个相邻部分内容或层次自然承转、衔接,使之贯通,以达到承上启下的目的。
(6)归纳小结语是指在一个活动完成后,教师做归纳、小结、引申时所用的语言。归纳小结要求语言简洁,明了,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7)评价勉励语是指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回答、演示、作品等进行评价、鼓励、鞭策的语言。评价勉励的语言要注意用词恰如其分、明确具体、语气语调要中肯。
(8)调控应变语是指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的过程,及时处理偶发事件,调控活动秩序、调节师幼关系时所用的语言。调控应变语的语调、语速、节奏要保持在轻松、自然、和谐的基调上。
(三)口语技能的分类1 、讲解技能 讲解技能是指教师在组织活动中,运用语言向幼儿传授知识、解答问题和交代活动方法的行为方式。根据不同的语言运用方式,结合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实际,通常把讲解分为三种;解释型讲解、描述型讲解、论说型讲解。
(1)解释型讲解;是指教师对词语、概念、意义进行准确的解释,对活动规则、要求、方法进行说明的一种讲述形式。根据讲解的内容不同,解释型讲解又可分为意义讲解、演示讲解、示范讲解。
意义讲解应做到简单、通俗,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可过深。尤其是对新词的解释和科学道理的说明不必做科学、系统的阐释。如解释''如愿以偿',只需要让幼儿懂的他的基本意思是'某个愿望得以实现'、'满足了某个心愿'。讲解磁铁吸铁的现象,只要告诉幼儿磁铁有磁性,所以能吸起铁和其他金属,不必要告诉幼儿磁铁有两极以及两极间的相互作用等知识。
演示讲解应做到形象、直观、一般是边讲解边操作直观教具。如;健康活动中讲解身体前屈动作要领时,要求幼儿两膝不能弯曲。教师可以边讲解边用手拍拍伸直的膝盖,告诉幼儿这个地方不能弯曲。在科学活动中讲解'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教师可以结合消化系统的挂图从上至下的讲解。
示范讲解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中用的最多。教师在运用示范型讲解时一定要边做示范边讲解。
(2)描述型讲解;是指运用语言对事物或事件的具体形象、特征、发生、发展的经过进行描述的一种行为方式。如完整的讲述故事、叙述一件事情、描述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等等。根据所描述的内容的不同,将描述型讲解分为三种;情景描述、叙述式描述、述像式描述。
情景描述是教师对景物的具体形象、场面的情景气氛作形象描述的一种行为方式。在进行诗歌、音乐、美术等欣赏活动中,经常要采用这种讲解。
叙述式描述是教师按照时间或空间的顺序,讲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叙述式描述要注意内容的秩序性、情节性和完整性。
述像式描述是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将人或物的外部形象特征描绘出来的一种讲解方式。述像式讲解要求形象生动、鲜明,能在线事物的典型形象。
(3)论说型讲解;是指教师给幼儿论是非,讲道理,使幼儿明白或悟出一定道理的一种行为方式。论说型讲解,要求教师的语气、态度要平等温和,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摆事实、讲道理,使幼儿心服口服,不能盛气凌人、强词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