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 (丁新月)(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08月24日 08:57:55

  3、榜样示范策略幼儿能模仿所观察的榜样的复杂行为模式。毋需附加强化。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就起到了积极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利用讲故事、看图片的榜样在当时的情境中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培养真实生活中的分享行为没有作用,只有具有养育关系的成人榜样,在真实生活中示范分享行为时,才能成功的培养幼儿真实生活中的分享行为。那么幼儿教师在日常训练中,自身必须养成和体现自己希望幼儿形成分享行为,为幼儿作出表率,仅从原则上或道理上讲授分享行为远远不够,老师是幼儿模范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变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为此,家长、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幼儿没有分享的行为,与教师、家长缺乏正确的幼儿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也关系到幼儿在家庭中地位。目前,幼儿生活的家庭结构可以形象地比喻成“421”阵形,“4”是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个老人,“2”是指父母双亲,“1”即幼儿。可见,幼儿在家庭中居于核心地位,尤其是隔代抚养的孩子,被溺爱的程度更高,有好吃的只给孩子一个人吃,有好玩的只给孩子一个人玩。这些家庭忽视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养成养尊处优、吃独食的习惯。幼儿不能做出实际的分享行为,还与成人在不经意间所犯的错误有关系。很多成人有逗着孩子玩的爱好,比如看见一个孩子在吃东西,他们会说:“给我吃点?”可是,当孩子毫不犹豫地把东西拿出来时,他们又连连摆手,甚至大笑,并说:“我逗你玩的,大人不吃。”习惯成自然,渐渐地,幼儿会形成一些错误的分享观念“我的东西就是我一个人吃的”、“别人不会吃我的”。一旦有人真的要分吃幼儿的食物时,他们一定会哇哇大哭。这种后果是成人高高在上、忽视了幼儿的心理需要而造成的。所以,教师、家长一定要端正幼儿教育的思想,立足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动。其次,帮助幼儿选择学习的榜样。幼儿生活经验少,他们常常好坏不分,容易模仿坏形象。成人要注意选择符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的、对幼儿成长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尤其是要关注幼儿读物、动画片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最后,要求幼儿学榜样见行动。榜样示范的根本目的在于将榜样转化为幼儿的实际行动。幼儿学榜样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家长的积极引导。

  4、个人体验策略幼儿自己在分享活动中行为体验,将激励幼儿关心他人,与分享行为相连的愉悦的情感,将增加幼儿未来的分享行为。因此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这三种方法是角色扮演、合作体验、对自己的情感反应作出评价。这三种方法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影响作用。大多幼儿交友更多地由利益来决定,所以在分享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如常听到“XX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带来的汽车给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给你玩”之类的话。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是不是带来的分享物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如想象自己没有玩具时的体验)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章志光. 社会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周晓红. 现代社会心理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教育部.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B].  基教[2001] 20号,2001.

  [4]岑国帧,刘京海. 5~11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研究[J]. 心理科学通讯,1998(2):19~23.

  [5]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 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2~58.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