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教万教,叫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陶先生当年提倡的"创造教育"思想理论,可以说是亘古未有的。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手脑并用"、教育要和生活、劳动、操作紧密结合"等教育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自信是2 1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必备的品质之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也是促进孩子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动力。但当今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其他的朋友,认为自己很笨。表现为一些孩子在集体场合中不敢主动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玩未玩过的游戏、玩具,不敢主动的要求参加活动,不敢大胆表现自己等,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他们能积极地参加各项活动,并经常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发展能力;自信心强的幼儿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曾说过:"我们要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和认识。人正是因为了有自信心,才会有工作动力,才能确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也才能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自信心可以说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信心呢?
一、帮助幼儿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掌握交往技能
幼儿时期的交往,较多带有"自我中心"的倾向,我们要帮助幼儿从自我中解脱出来,懂得谦让,体验给予的快乐,体验关心和被关心的快乐。但是他们往往缺乏交往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必须教育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在交往过程中要经常使用 "请、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并告诉孩子只有懂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在一起游戏。鼓励孩子能真正做到谦让,乐意与同伴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懂得分享。对大家都喜欢的游戏角色可以做到不争抢,学习互相商量,也可以让幼儿采取"轮流玩"的办法,大家共享快乐。通过角色游戏这项活动使孩子遇事想到别人,知道有了同伴才能玩得更愉快,这样做可以在解决冲突中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交往热情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的同伴的交往。但是同伴的交往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非常重要的。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在参与游戏时,每一个环节都要面临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从分配角色到进入角色最后结束游戏,这些都需要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友好交往。教师可在这些环节进行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交往欲望。教师可根据幼儿的知识经验范围和游戏的需要,为他们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游戏欲望,引发幼儿交往欲望。幼儿以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印象对游戏的情节进行设计和安排,并按照自己的愿望,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游戏。幼儿个人的生活经验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教师应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开展游戏,孩子是游戏的主人,在游戏中幼儿应该是自由并自主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游戏中,老师也一起参与,并以游戏的口吻启发、引导、鼓励幼儿,要使孩子感到成功的欢乐,以提高他们活动的兴趣,达到增强他们自信心作用。
三、在游戏过程中,丰富交往语言内涵。
角色游戏的各主题,可以说是再现了一个小社会,幼儿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有着各种不同社会关系。如:病人与医生之间关系,服务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但是,幼儿刚刚开始游戏时,由于受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跟其他角色很少交往,即是交往了,也是停留在动作交往上。如:在角色游戏医院娃中的"一声"总是重复着给病人听、开药等一系列动作,但是却没有和病人很好的语言交往,这样,社会角色之间产生的各种关系也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交往语言。幼儿不喜欢用语言与人交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自己没有掌握一些交往性语言。与人交谈时,总觉得不知道说什么,或者该怎么说。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可以与幼儿一起表演。如:老师当妈妈、幼儿当孩子,以角色的身份主动与幼儿交谈、从中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交往语言:"行不行?愿意吗?别害怕,没关系……"幼儿也由于与老师角色之间发生关系,而必须开口与老师交往,经过几次训练,教师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游戏中,他们就能学着老师的样子,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与人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