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幼儿的行为习惯:如不乱涂乱画、不乱扔垃圾、会整理场地和玩具,摆放有序、在公共场所不高声喧哗、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等。
2、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如饭前洗手、按时就餐、有秩序、安静就坐不挑食、不撒饭、不剩饭、不倒饭,安静吃饭不说话、不东张西望、衣服干净、整洁、朴素、大方等。
3、幼儿的学习习惯:如能听懂别人的话、能认真倾听、愿意表达自己的意图等。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及时性原则4、有效性原则5、一贯性原则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贯彻行动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按照提出问题、收集整理信息、拟订计划、行动实施和评价总结的总体步骤,真正实现行动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研究为行动提供理论指导的目标。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需要,采用了观察记录法、个案跟踪法、抽样调查法、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总结法等多种方法。
四、课题研究过程
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及测查前阶段
本阶段主要完成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对行为习惯进行分类,对内容进行确定、设计测查表、教师培训、进行实验前测查等。
1、内容的确定:在各类习惯中的内容确定方面,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将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习惯筛选出来,设计成测查表格,并对研究对象进行测查。
2、测查表的设计:根据已确定的研究内容,设计了测查表的测查内容,对测查结果采用等级描述进行评价。共设计了4个等级,能;基本能;很少能;不能。为方便教师记录,对每个等级规定了符号,如:表示"能"的符号为:"√"等。
3、实验教师培训:根据实验方案,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全面培训。
4、进行实验前测查,(附实验前测查表)。
(二)第二阶段:以教育活动为载体,总结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阶段。
本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测查前的结果分析,即幼儿习惯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各实验班制定出详细的活动计划,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从中探索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1、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2、方法与途径。
(三)第三阶段:反思总结,整理结题阶段。
本阶段是结题阶段,主要是对抽样幼儿进行实验后测查,将前后测查结果比较分析,检测实验结果,汇总资料,分析总结,写出结题报告。(附实验后测查表)
五、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本课题研究对提高我园德育工作整体水平和推进幼儿素质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给我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我园的教育教学环境更加生机盎然,各项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在"和谐德育"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我园全面推进师生的素质教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先后获得了"文明校园"、"先进单位"、"五好"基层党组织、"七巧科技示范学校"等省、州、市各级各类的表彰;2010年荣获"十一五"课题"和谐德育、优秀实验园"称号。
(三)本课题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和师德师风素养所产生的作用。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而课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一个课题,成就一支队伍。在参与课题研究中,老师们认真学习幼儿园新《刚要》,认真钻研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及德育理论等科研知识,认真上好《好行为、好习惯》教材和德育主题班会活动课,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典型个案、心得体会、专题论文、反思、随笔、总结等,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