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幼儿园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形成的个案叙事研究(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12月04日 22:07:38

  Y:我去上海参观学习得到的启发最大。老实说,他们的课很随意很放松,所谓公开课也就是教学的常态,远不如我们这儿的课语言精美、步骤严谨、设计周密。但人家的课理念新,教学内容考虑幼儿的兴趣,教学方式考虑孩子经验,在他们的课堂上,孩子是学习的主人。

  F:有一次听朱家雄教授的讲座,他说新《纲要》实施后,大家都有点不敢教了,动辄就让孩子探索。当时他举例说一位教师让孩子分组探究如何扎染丝巾,结果孩子们折腾了半小时也没做好。朱教授说,教与不教要理智,这样的民间工艺怎么可能指望孩子几分钟就探索出来,如果教师教他们扎染丝巾,一分钟就能解决,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孩子动手扎染,探究布头扎多扎少、扎紧扎松、浸染时间长短和图案色彩的关系。这个讲座一下子让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茅塞顿开,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都有点矫枉过正了。

  Z:可能是出于母爱的本能吧,做了妈妈后,我会比较注意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获得。对我而言,我真正的"革命"是从有孩子开始的。

  3.制度文化。从以上三位教师的成长片断可以看出, 我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与文化。

  (1)业务竞赛。制度化的园、县、市、省各种层次的业务竞赛, 可以促使幼儿园教师高度关注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

  (2)同行交流。无论是正式的搭班上课、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还是私下里的自发交流, 这种同行交流通常都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研讨,不但贴近现实,也很实用,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直接显著的影响。

  Z:我们幼儿园喜欢集体备课。以年级组为单位,老教师多出点子,新教师多做材料,定好的教案就是集体资源,大家共享。使用时各人根据本班情况微调。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而提高园所整体的保教水平。

  Y:我们园有随堂听课的惯例。这不但可以监督教学,还可以促进专业成长。尤其是年轻教师比较积极,把听课当成学习、成长的机会,即使被批评了,还是心悦诚服、心怀感激的。

  (3)情境学习。公开课准备过程中反复多次的备课、试教、修改教案,被称之为"磨课"。对年轻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就是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会教学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 又能帮助教师领会教学理念,因此,磨课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直接指向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方式。

  Z:参加比赛的人通常都是园内层层选拔出来的业务骨干,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调用一切资源和个人储备,是教师教育才智的一次集中展示。为了上好课,我经历了反复磨课的艰辛历程,先磨教学技巧,包括上课的语言、身体、形态、眼神等,再磨教学组织、进度、推进等教学程序方面的技术,包括情境应对、教学机智等,最后磨教学理念。一节课上了改,改了上,有时一个设计要经历3~5 次的推翻、修改。但个人在其中的成长是巨大的,有时甚至超过你按部就班工作3~5 年得到的成长。

  Y:比赛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为了能出好成绩,园长组织全园的骨干教师为我们参赛选手集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互相质疑互相补充,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研活动,在经历了创新、比较、论证的过程之后,大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虽然我们的初稿到最后几乎面目全非,但我觉得这样的辛劳是值得的,它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非常大。

  (三)在实践与理论的来回互动中不断修正与生成个人教育观念。任何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都有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互动的过程。教师把普遍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其过程与效果会促使教师反思普遍理论,从而产生对普遍理论的坚持、修正或放弃,这时教师头脑中依据个人实践经验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完全等同于普遍理论,也即形成了个人教育观念。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